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初中物理科学模式多样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2 浏览:20069
论文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探究式教学在当今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尤其在物理学科中尤为突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定义的探究式教学的七个基本要素并不是完全适用所有教学内容。适当安排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对于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全面理解和教学策略的科学掌握。
然而,今天提倡的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认为它并不仅仅指实验教学过程,我们更应该将科学探究技能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更适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探究模式,即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初中物理科学模式的多样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定量实验—数学抽象探究模式。

1.思维程序。

理由——定量实验——数学抽象——结论

2.当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案例: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
1)理由: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的电流越小。那么,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2)定量实验:
要测量的物理量:U、I
需要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如图1)
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转变电压?
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
探究I与U之间关系:
R=5Ω
次数123456
电压U/V54.54

3.532.5

电流I/A10.90.80.70.60.5
探究I与R之间关系:
U=6V
次数123456
电阻R/Ω51015202530
电流I/A

1.20.60.660.30.240.2

3)数学抽象:运用数学策略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表面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性。
图像法:描点作图(如图2)
4)结论:将找出的规律进一步整理,形成结论。
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通过这种探究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问到:“I、U成正比就乘?I、R成反比

二、数学模式—定量实验探究模式。

1.思维程序。

理由情境——数学模型——定量实验——结论

2.学内容的另一种科学探究过程

案例: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
1)理由: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的电流越小。那么,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2)数学模型:构建成数学公式:I=kU/R。
3)定量实验:设计定量实验,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次数123456……
电压U/V5

4.54

3.532.5……

电阻R/Ω251510555…… 电流I/A0.20.30.40.70.60.5……
检验该数学公式的正确性:k=1
4)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是数学公式进一步完善,上升为结论和规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
类似于本案例这样简单的公式得出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科学探究方式进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掌握更多的研究理由的策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而不要千篇一律的套用同一种模式,僵固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科学探究的。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学家们在研究理由时也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研究策略。

三、公理化策略探究模式

公理化策略探究模式的思维程序:原理——推论——对应——检验——结论。
这种研究理由的策略,仿佛在课改中给略去了,而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应用已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新规律的策略也是科学家发现规律的策略。今天的科学探究中也应包含此中策略。
案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

1、串联电路

两个串联导体的电阻值分别为R1和R2,设等效电阻的电阻值为R。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串联部分两端的电压为U。通过R1、R2的电流分别为I1、I2,电路中电流为I(图3)。
由I=U/R得,U=IR,U1=I1R1,U2=I2R2。
从串联电路总电压与分段电压的关系:U=U1+U2,
所以IR=I1R1+I2R2。因为串联电路中I=I1=I2,所以R=R1+R2。
对于多个电阻(R

1、R2、R3……Rn)串联,同样可以得到R=R1+R2+R3+…+Rn。

2、并联电路:策略同串联电路。

四、科学归纳探究模式

初中生学习物理思维并不是很严密,大多数内容可以看做是经验性的规律,因此,运用“科学归纳法”进行探究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科学归纳探究模式的思维程序是:

实验观察——事实知识——排除、分类——归纳——结论。
在这之中需要我们教师特别关注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密尔五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案例: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求同法
事例先行事例现象
1热水蒸发快
2酒精灯加热蒸发快3在阳光下蒸发快
结论:可能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这部分反映的是:典型的归纳法。
(2)求异法
事例先行事例现象
1摊开水面蒸发快
2不摊开水面蒸发不快
结论:表面积确实是影响蒸发快慢的一个因素。在这部分还体现了制约变量法的应用。
(3)剩余法
事例先行事例现象
1单纯用书扇水蒸发快
2用书扇水的同时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蒸发更快
结论:加热确实可以使水蒸发变快。经过前面的研究,剩余法可以使实验结果得到验证,课堂上加快试验进度。
(4)共变法
事例先行事例现象
1保持一定温度蒸发快
2提高温度蒸发加快
3降低温度蒸发减慢
结论:温度变化与蒸发快慢有关。这种策略在初中教学中,研究同一对象的正反方面的判断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求同求异并用法
事例先行事例现象
1放在阳光下蒸发快
2酒精灯加热蒸发快
3自然状态下蒸发缓慢
4冷天的水蒸发缓慢
结论:提高温度可以使蒸发变快。
科学归纳探究模式,虽然探究因素更加全面,逻辑性更强,但在初中教学阶段较少运用,它需要大量实验为论文导读:
基础,完成较困难。我们可以例举具体教学活动,选取其中一些回一个策略进行应用。这里也倡议有条件的教师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对进行一定的训练。也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五、直觉—演绎探究模式

1、直觉—演绎探究模式的思维程序:经验——直觉——假说——推论——检验。

直觉思维提出假说是一个需要非逻辑的过程或策略,如联想、类比等等,这需要思维自由的空间和思维的碰撞,教师可以营造宽松的气氛和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案例: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经验:回忆日常中水沸腾现象。
直觉:鼓励学生运用直觉联想、类比到此过程和晶体的熔化过程是否有相似之处。
假说:学生提出假说,水沸腾时如同晶体熔化存在固定的稳定——沸点。
推论:学生根据水有沸点,逻辑的推导出三个推论:
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是个吸热过程;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检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现象与推论相吻合。从而得出沸点的结论。
探究式教学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并解决理由。那么这种深思过程模式显然不会是固定的,也不应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按照固定模式来完成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是模仿自然科学的发展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应用物理家们的科学研究策略,初中物理科学模式的多样化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来完成今天的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