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因素及治疗措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275 浏览:59446
论文导读:休克者输血量应超过失血量2倍。由于失血可引起电解质丢失,在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以维持血容量,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将休克制约在早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研究发现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因素包括胎盘早剥、胎盘滞留、血凝机能障碍、产道裂伤、宫缩乏力等,其中宫缩乏力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并探讨治疗措施,以供参考。
策略: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产科42例出血性休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并观察相应的治疗措施后的效果。
结果: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因素包括胎盘早剥、胎盘滞留、血凝机能障碍、产道裂伤、宫缩乏力等,其中以宫缩乏力为最常见因素。经强心、利尿、止血、补充血容量、吸氧、保温、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治疗后,40例孕产妇休克症状得到制约,2例孕产妇行子宫切除术后休克症状得到制约,未发生1例孕产妇死亡。
结论: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中应分析引起休克的理由,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切除子宫,以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科 出血性休克 临床因素 治疗措施
失血性休克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病情危重、病势凶猛、进展迅速等临床特点。如急救处理措施不当,甚至可危及孕产妇生命,已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1]。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我院产科失血性休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常见临床因素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和策略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产科42例出血性休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85±4.38)岁;体重64~77kg,平均体重(69.32±3.53)kg;孕周36.5~42周,平均孕周(39.53±0.68)周;出血量500~2000ml,平均出血量(1475.46±215.35)ml;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8例;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28例、助产10例、自然分娩4例。
所有孕产妇均出现神志淡漠、烦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口渴、少尿等休克症状。
1.2 治疗策略。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准确估计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补液时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的原则,并适时输血。在休克复苏最初1h内迅速输注1000~2000ml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如血压恢复正常,表明失血量较少。如上述策略不能维持循环容量、使血压恢复正常,表明出血量大,应立即输注新鲜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成分血,并注意监测凝血指标。输注右旋糖酐、低分子羟乙基淀粉等血浆增量剂维持胶体渗透压,制约用量不超过1000ml。一般扩容量应为估计失血量的2~3倍[2]。
仔细查体寻找出血理由,并及时止血。严密监测孕产妇生命体征,给予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静脉注射多巴胺,根据病情调整滴速。酌情应用强心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急救处理期间注意保温[3]。
1.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因素包括胎盘早剥、胎盘滞留、血凝机能障碍、产道裂伤、宫缩乏力等,其中以宫缩乏力为最常见因素。
经强心、利尿、止血、补充血容量、吸氧、保温、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治疗后,40例孕产妇休克症状得到制约,2例孕产妇行子宫切除术后休克症状得到制约,未发生1例孕产妇死亡。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指的是发生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休克症状,与妊娠和分娩关系密切。妊娠期流产、过期流产、宫外妊娠、子宫破裂、不建全流产、前置胎盘、血凝机能障碍、宫颈妊娠等、分娩期产道损伤、分娩后子宫收缩不良、胎盘残留或滞留,部分植入胎盘等因素均可引起出血性休克[4]。
对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处理以加强临床观察、准确诊断、及时处理为原则,严密监测孕产妇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有无口渴、尿少、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肢体冰凉、反应迟钝等异常现象。一旦确诊为出血性休克,应立即补充血容量、改善其心功能。
在实际操作时应迅速建立两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针对孕产妇的实际情况确定输液种类、输液速度等。对于一次性失血量在500ml以内者可通过组织间液进入循环的方式得到代偿;对于一次性失血量500~1000ml之间者,应在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后输注胶体溶液;对于一次性失血量超过1000ml者应及时输血。全血是治疗失血性休克最有效的液体,一般失血性休克者输血量应等同于失血量,但严重性失血性休克者输血量应超过失血量2倍。由于失血可引起电解质丢失,在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以维持血容量,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将休克制约在早期,提高抢救成功率[5]。
本研究发现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因素包括胎盘早剥、胎盘滞留、血凝机能障碍、产道裂伤、宫缩乏力等,其中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性休克23例,约占产科出血性休克理由的一半以上。在今后的产科临床工作中,应将宫缩乏力作为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尽量减少或避开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经综合治疗后,所有孕产妇休克症状均得到有效制约,未发生1例死亡,提示在产科临床工作中只要加强观察、准确诊断、及时处理,一般预后均良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中应分析引起休克的理由,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切除子宫,以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文萍.产科出血性休克6例抢救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0):1002~1003
[2] 冯德珍.产科出血性休克2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大家健康,2013,7(2):102~103
[3] 王娟.产科出血性休克3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154~155
[4] 陈慧梅.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措施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1):473~474
[5] 李健伟,付晓东,颜真淑,等.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理由及治疗措施[J].大家健康,2013,7(1):109~110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kjxlw600z/lw43432.html上一论文:阐述黑暗中的科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