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泛五四时期”科学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56 浏览:94707
论文导读:
说起“五四”,大概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而更广义的概念,则是指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五四时期”。关于“五四时期”起止时间的界定有诸多说法,一说是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成立,也有说法称是从“五四运动”到中国成立。为了更好地诠释理由,我们暂且将五四时期“泛化”理解,在严格的时间界定的基础上再拉长几年,然后,从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五四”这一影响巨大的历史名词。
让我们先把视线拉回到风起云涌的1919年:
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余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前,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旗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火烧赵家楼、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让世界为之震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
说起“五四运动”的影响,人们大多将其概括为思想文化、教育变革、政治变革、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而其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关注的人并不算多。论及五四时期的科学,人们也大多以谈论人文学者的“科学思潮”为主,却对自然科学家在五四科学思潮的流变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有所忽视。
纵观整个“五四时期”,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沉睡到崛起的一个渐变过程。同时,在这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进程中,科学界受到了各种因素的“挤压”“阻碍”,但也出现了很多个“第一”。
第一本科学类期刊
五四时期的刊物,除了家喻户晓的《新青年》外,还有一本影响力足以与其并驾齐驱的刊物,名叫《科学》,而这本刊物也是我国第一本综合性的科学杂志。
191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决定创办《科学》月刊,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发起人是任鸿隽,参与者有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等九人。
《科学》月刊的创刊号于1915年1月在上海发行。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刊物“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当时发表的文章可归纳为科学通论、各科知识、科学史与科学家、科教事业发展、科学新闻与知识小品六大类。应该说,这也是一本具有科普性质的刊物,这本刊享誉国内外,甚至连爱迪生都曾致函赵元任,祝贺《科学》杂志创刊。爱迪生写道:“《科学》证明了我一直持有的观点:世界正在见证一个最伟大的现代奇迹,一个伟大国家——中国觉醒到文字教育是国家强盛和进步的根本。”
《科学》杂志在五四时期刊发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章,当时中国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都发表在《科学》上。例如,1925年,《科学》连载了科学名词审查会审定的物理学和算学名词,从此这两个科学名词的译名得以规范统一;1929年,《科学》发表了竺可桢的《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此后,全国各地开始建立测候所,我国气象事业进入了规范化和快速发展的时期;1930年,《科学》刊登了华罗庚《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华罗庚因此在数学界声名鹊起……除此之外,《科学》杂志还第一次在近代作用上对“科学”这个概念做出了完整的阐述,把科学定义为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正是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而这一正确的概念,在中国正是由《科学》杂志首先阐明的。
而《科学》杂志另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在排版方面最早采用了汉字横排法和西文标点符号,这是中国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对中国出版文化的改革。在《科学》杂志的推动下,1919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也开始采用横版排版,成为最早模仿《科学》横版的学术性刊物,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刊物的改革。
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
早在1914年,任鸿隽等人在康奈尔大学热情激扬地草拟《科学》杂志的简章时,也开始谋划未来如何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一个期刊,要想达到这宗旨,岂不是梦想”。于是,1915年10月,《科学》杂志社由原来的股份公司形式正式改组成为学术社团形式,名为中国科学社,它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学术团体。科学社的宗旨为“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除刊发《科学》《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外,科学社还召开年会讨论社务、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图书部、书籍译著部和分股委员会,为回国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资料基础、建立人才网络等。
然而,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始终无法逃避的就是资金匮乏的理由。在寻求企业赞助失败后,科学社无奈向政府寻求帮助。为此,中国科学社于1922年设立董事会,专门负责基金募捐与管理,而董事们的目标就是寻求政府对于中国科学社的赞助。在新组建的董事会中,有许多诸如张謇、梁启超、蔡元培、胡敦复这样的“大咖”,甚至连汪兆铭(汪精卫)也在其中。董事会的成立迅速使科学社的局面得到了改观。1923年1月,由董事会呈准国务会议批准,江苏省国库每月拨付2000元辅助社务。数年后又收到了财政部拨付的公债券40万元,这也成为了中国科学社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款项。科学社以政府的资金为依托,开始了大跨步发展,成为了一个集科学普及、科学研究、科学联络、科学奖励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也逐渐成为当时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
然而,好景并不长。1928年6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研究院”,这是当时国家最高的学术机构,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科学机构。民间社团对阵国家权威机构,中国科学社自然势单力薄。加上当时中国国内存在的三大民间科学机构:中国科学社、中国学艺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之间的三足鼎立和“明争暗斗”,“三大民间科学社团最终不能联合起来,成立相对于科学组织的民间科学组织,这也是中国科学社没有成为所谓的中国科学推动会的重要理由。”
除了中研院和民间科学机构的“挤压”外,与各个专业学会缺乏有效的合作,也是妨碍中国科学社走向英国皇家学会和美国科学推动会模式的重要因素。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kjxlw600z/lw33290.html上一论文:对于随时分享,就地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