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网络平台上基于PBL法科性学习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90 浏览:10427
论文导读:级为单位设立群,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立讨论组。图2是参与教学的教师的使用过程截图:图中显示笔者的研究性学习实验班的学生群,群里有四个班级分别是研学1-4班,每个班又分了四个讨论小组A-D,图2截图的左上角显示同时在线交流的讨论小组。左下角是另外一张显示笔者所管理的四个实验班截图。为了便于管理,同学全部
摘 要:文章在分析 交流模式和法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PBL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交流和讨论受时空限制、指导交流效率较低、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等理由,探索应用 软件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研究交流,对应用 软件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出现的有关理由进行探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PBL;研究性学习;
1673-8454(2013)22-0045-05
我国教育界界定的“研究性学习” (Research-Based Learning)概念与国际上流行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型学习”的内涵基本一致。当前,我国“研究性学习”的权威概念出自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1]主要用于医学课程的教学。该模式强调把学生置于“混乱和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素材、形成理由、分析理由、学习解决理由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理由。

一、国内外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及研究目前状况

PBL作为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北美获得了快速发展, 并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教学模式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教学中。它强调把学习放入有作用且相对复杂的“理由”情境中,通过学生解决实际理由,来发掘隐含在理由背后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3] 作为一种以理由取向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早已突破医学教学领域渗透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虽然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尝试PBL教学模式,并逐渐成为我国医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在我国,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却很少应用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法科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首先在美国出现,并以“自主课程”(Self-Regulated Curriculum)[4]的形式得以实践。近年来,我国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该《意见》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模式正式跨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大门。然而,在我国大学生及研究生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亟需广大高校专业教师依据专业特色设计相关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内容,开展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活动。另外,关于PBL的教学设计及评价研究尤其薄弱,法科类教学的PBL模式及其评价量规研究更是空白。

二、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模式,是一个以学生解决理由为最终目的的学习过程。[5] 而PBL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和承载“理由”的有效平台。我们尝试了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发现影响其功能发挥和目的实现的主要障碍有:传统交流方式限制了师生的交流时空;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过于狭窄,而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时,学生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不知如何甄选有用信息。另外,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教学案例库的建构及师生和学生间的讨论等都会影响到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顺利开展。

三、交流平台在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1.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该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步骤:[6]
①教师和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找出专业知识中难点,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求解释。
②根据老师提供的背景性知识及理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尝试解释所讨论的理由。
③借鉴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常识,对老师或小组确立的理由提出尽可能多的解释。
④仔细分析所罗列的解释,勾勒出研究的大概轮廓。
⑤学习小组共同讨论改善,并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恰当的、相对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
⑥学生通过我们提供的资源平台发现与学习目标相关的资源。
⑦学习小组间共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融合形成最终的综合性概括和解释。
⑧经验介绍和分享。

2.软件在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即时通信软件之一,其很多功能可以巧妙开发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图1 是平台上以群为纽带的师生关系示意图。
群教学实践中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群,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立讨论组。图2 是参与教学的教师的使用过程截图:图中显示笔者的研究性学习实验班的学生群,群里有四个班级分别是研学1-4班,每个班又分了四个讨论小组A-D,图2截图的左上角显示同时在线交流的讨论小组。左下角是另外一张显示笔者所管理的四个实验班截图。
为了便于管理,同学全部是实名制,并给每个同学都穿上马甲,例如实验一班定义为“研学一班”,其中的学习小组A组网络平台上基于PBL的法科大学生性学习实践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的张三同学,穿上马甲后的称呼为“YX1A+张三”。这样在群讨论和讨论组讨论时教师和其他同学能够清楚地知道是哪个小组的哪个同学发言。并通过聊天记录查看每个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这样就可以为平时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另外,教师可以同时参与和监控多个讨论小组的讨论,也可以单独和同学交流讨论,及时给予同学们指导和点评。
讨论组:为了即时在线进行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先创建一个讨论组。讨论组可以方便师生的集体讨论、综合评价和反思。不管师生身在何处,只要确定讨论时间,大家可以在线讨论交流,方便了师生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网络平台上基于PBL的法科大学生性学习实践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

2.提供了多元化的开放式交流方式, 提高了交流效率

随着高校论文导读:资料上传与其他同学共享。参考文献:BarrowsHS.Theessentialsofproblem-basedlearning.JDentEduc,1998(9):603-633.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理由的学习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4(10):60-62.BarbaraJ.Duch,SusanE.Groh,andDeborahE.Allen.Thepowerofproblem-basedlearning:apractical
校区面积的扩大、教师弹性工作制度的影响,师生交流的时空已成为高校师生交流的一大障碍。网络交流平台能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在学校、家中,甚至在路上,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学生也可在宿舍、家里或网吧等地方与教师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师生之间既可以一对一地单独交流,也可与几个学生或全班学生进行群体交流。这样有效消除了传统交流的时空限制。通过这些师网络平台上基于PBL的法科大学生性学习实践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生参与交流讨论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师生们为“面谈”而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提高了师生沟通的时效性。
另外,由于高校教师工作方式的特点即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通过上述网络即时在线的交流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师生“见面难”的理由,而且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教师的辅导效率,可以进行一对多辅导和同学互助,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3.延伸了有限课堂的时空,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利用网络平台能有效地将传统的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扩展和延伸。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授课只能以大纲要求为重点和核心来确定教学内容,很少有时间把所讲的知识充分发散和延伸,更没有时间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建立的研究性学习群平台,可以定期在群上开展“案例讨论”、“理由讨论”、“方案修正”、“分工实施”、“小组汇报”、“评价与反思”等基于PBL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过程。在群上开展以实际案例中的理由为基础的教学,即PBL教学模式,在课堂外将课本知识与法律纠纷案件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加强了法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4.提供了高效的资源获取渠道,提高了有限空间和无限资源的利用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教师以讲授大纲要求的知识为主,而大纲之外的教学文件,如PPT课件、相关法科案例视频等因课堂时间有限而无法供学生学习。
在网络平台上,这些资源均可通过群共享来实现。对于法律学科这类对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而言,通过法科实际案例学习和理解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法条是极其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学生亦可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上传与其他同学共享。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 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 J Dent Educ,1998(9):603-633.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理由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60-62.
[3]Barbara J. Duch, Susan E. Groh,and Deborah E. Allen.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practical:“how to” for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ny discipline, Sterling.Va.:Stylus Pub,2001,6-7:40-44.
[4]曹炎,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课程的设置[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3):9-14.
[5]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6(2):150.
[6]Yiou R,Goodenogh D.Apply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the teaching of anatomy: the examp le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J].Surg Radiol Anat,2006,28(2):189.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