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以生活逻辑化归学科逻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84 浏览:106608
论文导读: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注重以学生情况为依托确定教学起点,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课程标准所内含的“生本”取向要求教学从关注学科主干知识结构的建立,转变为学生自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并个性化地赋予知识内在的生命作用。这一转变也要求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指向,对学科逻辑进行合理的化归。
所谓学科逻辑,就是学科视野下的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及学科学习所需要掌握的思维规律、规则。而所谓生活逻辑,就是体现或反映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实现人生价值和作用的各种活动的内在规律。注重以学生的生活逻辑对学科逻辑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化归,有助于真正在教学中捍卫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处境,有效利用学生生活资源来丰富、延展我们的教学活动,并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推动学生的可能性发展。
以生活逻辑化归学科逻辑,需要对课前的教学起点、课堂的生活状态和课后的发展可能性进行全程关注。鉴于课堂是学生以生活逻辑合理化归学科逻辑的具体环境,也是学生经验得以唤醒并生发的场所,以下笔者以“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为例,从关注学生课堂处境的角度谈谈生活逻辑化归学科逻辑的相关理由。

一、在知识呈现上,注重学科逻辑与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关注学生的课堂存活处境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过程。从化归的视角而言,知识的呈现应当关注学科逻辑与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一)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合理诠释学科知识

从化归的视角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过于专业化的学科知识进行经验化的诠释。教材可能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层深入式的逻辑结构,但欲使学生明确把握这样的学科逻辑体系,往往需要教师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补足“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样办的理由是什么”等内容。
例1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教学
【教材解读】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对我国西北地区影响非常大的一种气候类型,对于学生理解西部地区的自然景观分布和风土人情具有特殊作用。在《气候万千》一课中,教材通过插图人物的直觉感受介绍以期让学生把握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全年降水较少”的特点。该特点是重要的学科主干知识。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也往往停留在让学生能记住这个特点的层次,而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化归这个知识点则深思不多。
【学生的疑问】(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2)什么是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
【调用学生生活经验释疑】(1)指导学生观察地图,学生发现西北地区离海洋较远,且有山脉阻隔,所以降水较少;(2)基于生活经验设问:“夏天的时候,水泥地面与一盆水,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哪个升温快?在太阳下山后哪个降温快?”学生并不理解“比热”的概念,但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够构建出“降水少的地方,气温变化快”这一学科逻辑。
【调整后的逻辑结构】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温落差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夏热冬冷—糖分不易流失—瓜果甜。

(二)以学生已有知识为依托进行新知识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基于生活经验,还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这也启迪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结。调用、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其过程既是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原有知识经验化运用的过程。
例2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教学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有:(1)运用地图上的定向法描述区域位置;(2)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特点影响气候类型;(3)降水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温特点。
【新授知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其特点。
【新旧知识联结教学】(1)引导学生查阅《世界气候分布图》,设问:“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解决其分布。(2)“聚焦西欧”:“西欧在海陆分布上有何特点?这种特点会带来何种影响?”——迁移运用“距离海洋近,无山脉阻隔,降水较多”这一已有知识。(3)设问:“这样的降水特点会对气温造成怎样的影响?”——迁移运用已有的关于“降水多则气温相应项稳定”的知识,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的气温特点”。
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将学生的已有知识迁移至新的理由情境之中,这一迁移、运用的过程,既是对已有知识的经验化运用,也很好地同化了新的知识逻辑。

(三)知识应当是基于学生的解读和深思而自主获得的

以生活经验化归学科逻辑,要求教师除了注重知识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是衡量学生课堂存活处境的一个重要的参照。
基于生活逻辑,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应基于对教师选用的素材、创设的情境的个性化解读和思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建构主义的观点也认为,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赋意”,知识才能成为为学生所用的经验。

二、在理由设置上,注重科学性与共情性相结合

理由设置是学生经验生发、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节点。要实现学生运用生活逻辑合理化归学科逻辑,教师需要在设置理由时做到“科学性”与“共情性”的有机统一。
理由设置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由情境必须尽可能地形式多样并且简练,同时,应当包含设问可以凭借的足够的信息量;第二,理由设置的指向性应当明确,切口必须合适;第三,理由设置应当注重层次明晰,符合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第

四、设问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能够有力推进教学的自然发展。

而理由设置的“共情性”,则要求教师在进行理由设置时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应答能力,以及可能遭遇的困境:第一,共情性的设问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所谓特点及规律;第二,共情性设问应当积极关注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变化、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节奏感和乐趣;第三,共情性设问应当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活动是充满活力的。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kjlwfy/lw32906.html上一论文:简谈魏坤琳:“科学是我唯一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