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07 浏览:155581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迫切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适度”而“不及度”或“过度”呢?我认为,首先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做到如下几点:

一、据文悟道,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精度

大凡文章,不论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有机统一,即“文”与“道”的结合,其中,“文”是“道”的载体,而“道”是“文”的灵魂,据文悟道,即依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去剖析蕴含的思想内容,来完成德育的渗透,否则,抛弃文者讲其道,则道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依傍,即使老师讲的再多,语言再生动,可学生未必见情而动,认为教师是一个“真正的骗子”,他的讲解只是一些“正确的废话”而已。
因此,教师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切实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去自然而然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例如,教学《孔乙己》,只有学生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真正领悟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二、因文定量,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广度

不同的文章,其思想性强弱亦不同,蕴含的德育因素多寡不一,因此,德育渗透的量也应有所不同,强而多则大,弱而寡则小,不宜“一刀切”。所以,对《狱中书简》这种文章,就不能只去欣赏文字的优美而忽视德育的渗透;对于一些点到即可顿悟的文章,则不必大肆渲染,尽其力、竭其能而为之;而一些说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知其物,所以文章本身并不具备多少德育因素,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非搞德育渗透的工作不可。也就是说德育的渗透是有机的,是潜移默化的,渗透量的大小、多寡完全取决于文章的内容,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因文定量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广度。

三、依文选位,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多维度

文章不同,德育因素多寡不同,作者经历年代不同,德育渗透时的角度、时间亦不同。
有些文章,德育渗透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沁园春·雪》 教学前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听录音,初步感受写景的壮丽、革命者胸怀的博大;教学中,师生应进一步通过感悟写景如何壮丽,评古的目的,从而领悟到词中所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当今革命英雄的博大胸怀、坚定的信念以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及伟大的抱负;教学结束时还应结合古今风流人物“俱往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肩负重任,我们应该怎么办,谈谈自己的想法。
有些文章,则无需自始至终进行德育的渗透,只需在关键之处点拨即可,如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细菌的启迪》,通过讲读课文,抓住“启迪”一词让学生读后感悟即可。也有些文章,作者的经历将成为领会其思想内容的契机,例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理由,则是理解其作品中无数各具面孔的看客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前可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还有些文章的出处及题目,对理解主旨有密切联系,可在讲前适当讲解有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便可运用此法。

四、就文取法,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灵巧度

文章不同,思想内容不同,而渗透的策略亦不同,必要灵活运用。要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奠基作用,主要靠教师的诱达,所谓“诱”,即循循善诱,诱导激发。一要以情动人,二要深刻感人,三要形式多样。所谓以情动人即要求教师要进入角色,情动于中,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所谓深刻感人,就是语言要含蓄幽默,耐人寻味,要善于画龙点睛,一语即中,避开生硬的空泛议论或附加政治口号;而形式多样,则指策略灵活,融会贯通,可采用形象法、联系法、层递法、朗读法、比较法、缩写或写读后感等。
有些课文,篇与篇之间思想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相似、或相关、或映衬,教学宜采用对照比较法,明确异同,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便可运用此法。
续写或写读后感,也是搞好德育渗透的法宝之一。例如《孔乙己真的死了吗?》的续写,《读〈范进中举〉有感》,都能激疑启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受到深刻教育。
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有德育的有机渗透,使文道合一。语文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要加强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真正使语文教学发挥其作用,培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只是德育渗透“度”的把握,并非易事。但只要谨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必会处理好“文”与“道”的统

一、处理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关系。

刘述金,教师,现居甘肃玉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kcjxgglw/lw15917.html上一论文:阐述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