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33 浏览:13036
论文导读: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大众化后必定要重视办学特色的建设,加上前几年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特色的要求,办学特色得到了广泛重视。但在对特色的认识与具体行为方面存在着误区,我国高校需要从总结经验并特色化的途径,向认识当地及服务对象的潜在优势和学校的比较优势转变,政府要积极引导搭建特色创建平台,同时高校需要结合自身财政、科研、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等,形成高校自身、学生和当地经济禀赋的比较优势共振。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比较优势;高校;办学特色
[作者简介]白正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博士研究生,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9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210-08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展开,高校办学特色引起了高教界的广泛重视,但高校办学特色仍不显著,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度较低,因此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一、高校办学特色综述

“办学特色”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是比较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从学校角度看,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学校存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如果每一所高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就能呈现群芳争艳、色彩斑斓的景象,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前提。办学特色兼有理论层面的丰富内涵和实践层面的操作,具有以下特质:

(一)当前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目标定位的特征

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的应用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第一,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高校同其他高校在办学风格方面明显的风格和特点。特色是指其他院校所没有的,区别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特色,它还应该是经历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点。第二,高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并且能够具有对时代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办学特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能够长时间的保持适应性,一时的广告宣传和通过媒体炒作都不能形成办学特色。第三,高校办学特色体现在一些优势的学科上。纵观国外著名大学,无一不有其优势学科,但这些世界一流大学也并非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能据世界一流,相反有些学科平平,即使学科世界排名靠后,这些学科仍然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第四,办学特色必须是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高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学的创新与普及等方面的,离开与社会互动,是没有办法形成办学特色的,也是没有任何的价值的。第五,曾经出现过非常优秀的校长。世界所有著名大学的办学特色,无一不与他们办学过程中几个杰出校长工作相关。分析哈佛办学特色的形成,就不能忘记昆西校长在19世纪前叶对哈佛办学方向的改革,也不能抹杀艾略特、埃利奥特、劳威尔、康南特等几位杰出校长的卓越贡献。耶鲁大学的办学特色形成,则与蒂莫西·戴和杰里迈克·戴等几位杰出校长对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把握有着密切关系。麻省理工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创办人罗杰斯和斯特拉顿、康普顿等几位杰出院长的办学理念及成功的办学实践。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斯德林和特曼创造性地发展了该校创办人斯坦福的办学理念,成功地创立了斯坦福研究园区,并使之逐步形成为世界著名的“硅谷”,为师生学习和创业提供了重要基地。成为世界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从而使该校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二)办学特色的一些错误认识

我国高校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教育改造,随即又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逐步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最近十年来又兴起了高校综合化趋势。认真研究并实施办学特色理论始自高校扩招,时间局限性造成了许多错误的认识:
1.把一流大学等同于特色。一流高校必定有特色,因此一些学校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追求创建一流大学,但“一流大学”必须是在相同的比较范围内的大学中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大学,一些大学并不一定是综合指标名列前茅,却同样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开放大学,都说不上是一流大学,但都办得很有特色。换句话说,凡是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一流大学,都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但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大学,并不都是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大学。
2.将一流大学的一元性指标用于特色大学的多元性指标。对“一流大学”的评价具有一元性,而“特色”具有多元性。一流大学是在特定比较范围内,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呈现为具有一流办学理念、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学校形象、一流办学设施、一流的学生的大学;而办学特色可以因校而异,不具备可比性。如以校风为例,北大提倡“兼容并包”,有“”、“自由”之风;清华提倡“厚德载物”,有“严谨”、“认真”之风;南开提倡“允公允能”,有“开拓”、“活泼”之风。可以说三校是各有特色,不能用某种评估指标测定谁是“一流”,谁不是“一流”。
3.强调学校规模为学校特色。历史上,我国高校规模偏小,教师偏多,导致师生比过高、资源利用率低下,但在1999年扩招后这一局面已经得到显著转变。但一些学校仍然非常强调办学规模,显然这已经不适应时代了。也就是说。不是学校规模越大,该学校的办学特色就越明显;当然也不是学校规模越小办学特色就越明显。世界一流大学中没有哪一所是因为规模大、学生及教师多而著名的,而质量高才是这些大学闻名于世的根本理由。美国大学排名在前30名的一流大学多为规模较小的私立大学,这些大学规模不大,却办得非常有特色。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它已有140多年校史,发展到现在教师也只有900多。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对全美大学的41个研究领域的排名中,该校在34个领域名列前三,总的领先领域数位居第一。其学生总数尚不足万人,但每年的新生中有百分之九十三是来自高中毕业班的前百分之十。相反,一些学校规模很大,招收学生数量很多,却并论文导读:办学层次可以分为三类,即专科型、本科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专科类学校主要是培养能够有效执行工作任务的劳动力,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综合性管理并具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劳动力,而研究型院校主要培养能够独立执行科学研究的人才。发达地区面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该地区一方面需要更高级别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需要综合型的管理、销
无办学特色。如日本的日本大学,学生数量近10万人,堪称世界最大的大学,但人们并不知道它有什么明显的办学特色。4.将大而全等同为办学特色。有些学校学科比较齐全,但如果都办得平平庸庸。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不但难称“一流”,也很难称为有特色。所以一味追求学校的大而全,无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相反,一些大学不追求学科齐全,却办得特色鲜明。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发展到今天,学生才达到7145人,其中本科生4850人,研究生2295人,教师为1200多人,直到现在其所设置的院系仍然不建全,其现任校长雪莉·蒂尔曼说:“小就是美!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做两件事情,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
5.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把办学特色当成了存活的手段。目前我国多数关注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领导及学者,大多将大学办学特色作为在竞争中求存活空间的手段和工具。国外一些大学关于办学特色形成理由的研究,也有很多是作为存活战略提出的。如韩国近年关于这一理由的提出,就多集中在该国的二、三流大学。中外学者们也往往认为:“特色是学校继续存活的前提,没有特色的学校常常处于‘破产’的危险之中。”所有这些,显然是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作为工具理性和存活战略对待的。在竞争中首先是要求存活。这是正常的和无可厚非的;但大学的存活只是前提。不是目的。高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它不是学校面对存活危机时可以呼之即来的“救命稻草”。大学形成办学特色虽可作为学校求存活和规避存活危机的手段,但首先应将它作为价值理性和发展战略来对待。

二、我国高校特色创建中的理由

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目的在于推动教育与社会之间更好地良性互动,通过人才培养达到服务社会。但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陷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全国一盘棋,同质化、综合化现象严重。其理由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特征明显。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造就了许多专业性极强的院校,它们以专业对口作为培养目标,导致了学科单一,毕业生就业途径过窄,适应性差,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于是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发达地区高校综合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办学类型、服务对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自此以后许多学校走向了另一极端。即大学综合化,不愿意特色化。农林、师范、纺织、矿业、煤炭和畜牧类的专科学校几乎全部改为综合类大学。大学生就业已经充分的市场化,但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和科研等方面还远没有市场化。
第二,服务对象不清。各个高校领导对国家的教育方针非常熟悉,但对地方发展如何与国家教育方针相结合搞不清楚。现在还有些院校形成了两头在外的情况,如上海地区的一些工科院校,由于发达地区的生育成本较高,计划生育政策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这就造成了生源不足,结果招生就不得不建全国化,但就业却并不能在上海等发达地区就业。地方高校的任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但生源却是全国各地的,为谁服务成了难题。许多学校就实行了普通化办学,追求相关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但没有具体到是哪个地方的经济需求较多,如何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在发展目标方面就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看齐,或者是与国外高校看齐,把他们作为赶超的对象。
第三,办学层次混乱翻。办学层次可以分为三类,即专科型、本科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专科类学校主要是培养能够有效执行工作任务的劳动力,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综合性管理并具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劳动力,而研究型院校主要培养能够独立执行科学研究的人才。发达地区面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该地区一方面需要更高级别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需要综合型的管理、销售和研究型人才。也就是说,既需要针对性更强的技工,也需要水平更高的学习型、研究性、综合性人才。由于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势必要求有全国领先的教育水平。但一些院校以世界领先为目标。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水平严重不匹配。
第四,无特色办学理念。东部发达地区的院校办学特色淡化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科统一化。江苏、山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沿海地方院校的学科门类都非常齐全,海洋产业、新能源、光电等热门专业几乎个个学校都有,追求“大而全”。其次,没有地方特色。某种程度上许多人认为地方院校是级别很低的院校,因此,许多高校都要求“立足国内一流,走向世界”,而放弃了得天独厚的地方经济需求与地方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人有我有”的特征。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过多追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的学校逐渐兴起了国际化浪潮,手段是在学校里开设大量的双语课或者全英课。笔者任教的学校中,一次某学校教师要求两星期以后交作业,结果无人上交。理由是没人听懂。据同学介绍,听得懂的不喜欢听。喜欢听的听不懂。第四,轻视史传统及理念。许多学校一个领导上去之后,就大幅转变校内政策以形成任内政绩,结果忽视了该校历史传统,使特色尽失。
总之,在高校评估中许多学校忙于总结特色以应对教育部检查,近几年评估动作放缓后,又停止了办学特色建设,过度的矫揉造作的总结与忽视都是不对的,高校只有在办学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服务社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具有可执行性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赶超理论

经济赶超是每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梦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00多个国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决心以赶超最发达的国家为目标。但时至今日,约有3/4的国家仍然停留在中等收入及以下水平,中国在经历了全面“超英赶美”后,于1979年放弃了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林毅夫教授根据自身的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及世界发展概况,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过去5年间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进这一理论对研究高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经济禀赋在每一个时间点是固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又会发生转变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的自然禀赋及其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是给定的,并随发展不同而不同,因而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阶段不同论文导读:
而不同。不同禀赋结构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中国可以具体到每个省、市、县、乡、村及家庭等个体,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从事符合其比较优势的工作,则社会生产率会非常高,发展会非常快。人本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加上社会的制度规范,共同构成了软性基础设施禀赋,而该国的自然资源、道路、码头、铁路等又构成了硬性基础设施,当所有的这些条件的优势产生共振时,必定会发展得非常快。当发展后,不同的软性设施会导致新的比较优势,拉美诸国的消费率非常高,如在1998年。阿根廷与韩国的人均GDP分别为8030美元和8600美元,但同年阿根廷与韩国的人均消费为7818美元和6695美元,亚洲人爱储蓄的特征必定会塑造新的发展比较优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的应用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势,而阿根廷则没有能够在人力资本及储蓄上得到发展,两国后来的增长率出现差异是必定的事情。因此,软性设施与硬性设施一起决定了最优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资本密集度,还意味着不同的最优企业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易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的风险种类。因此,每个特定的产业结构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置来尽可能降低运转和交易费用。

2.经济发展并非仅仅简单地由穷到富

人们的经济状况不能仅分为穷和富,而是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变化图谱。郎咸平教授谈到产业结构时形象的比喻为“非常6+1”。以芭比娃娃为例,市场销售额为10美元,在中国制成时出厂价仅为1美元,从1美元到10美元中间有9美元,分别被赋予以下六个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制造所占的比重仅仅为很少一部分,但用的劳动力是低素质的,而其他6项用的是高素质劳动力,且在酬劳分配中占据优势。全球市场已经逐步融为一体,不同的国家进行不同的分工。经济发展一方面是指生产的产品由农业、资源型产品向后工业化的服务过渡:另一方面是指在某一产品的内部分工中,由低端的制造向高端的物流、产品创新及设计过渡。制造环节所获酬劳最少,经济发展就是在这两个领域里爬坡升级,而非简单的从生产最低级产品向生产最高级产品过渡,也非由穷向富直接过渡。

3.市场始终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基础性手段

市场经济需要为他人创造适合购买且需要的使用价值,只有给消费者创造了最大的消费者剩余后,才能够获得最大的生产者剩余。市场中每个经济主体,都在不靠外在强制的行政压力下进行自由选择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但追求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为消费者创造最大的消费者剩余后才可能获得最大的自身剩余,因此市场经济评判的主体不是自身,而是消费者。市场经济是陌生人合作,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占优势的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体没有直接可支配的生产资源,也不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商品,甚至对自身的人力资本也没有支配权,每个人的最大优势及最大收益需要由行政中心进行计划。历史表明,计划经济不能实现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如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世界人均GDP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在1750年后,突然有了一个几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长。就中国而言,解放前普通人消费的产品和古代秦汉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后,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相反,世界上生产力最不发达国家的前几名,无一实行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在每个给定的发展阶段最有效率的配置手段。

4.在经济赶超过程中需要政府强力搭建平台

市场经济无疑配置资源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配置公共产品时会出现“市场失灵”,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公共产品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后要求基础设施进行转变,通常情况下任何单个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应的成本。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设备的不可分性,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在扩大。产业升级将经济体推向世界产业前沿;企业也变得更大,需要更大的市场,这些都反过来要求基础设置的相应配套变化。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着创新失败的风险。对于一个给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风险规避的投资者来说,依据风险来源划分,企业具有三种系统性风险:技术创新风险、产品创新风险、企业家管理才能风险。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倾向于使用成熟的技术来生产成熟的产品。而且产品市场也已经发育成熟,此时融资者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就是企业经理人的管理才能风险。当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企业就需要发明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并开拓新市场,此时除管理才能风险以外,企业还会面对技术和市场成熟度的风险。第三,随企业顺着产业结构的阶梯拾级而上,其规模、市场范围和风险性质也都会相应转变,因而对硬性和软性基础设置的要求也有变化。倘若基础设置无法同时作出转变,则正如LeibensteiIl讨论的那样,不同产业的升级过程都将面对各种X-低效率(x-inef-ficiency)局面。在任何给定时点,一个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内生决定于该时点上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但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速度不仅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速度,还取决于基础设置是否作出了相应改善。在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产业结构、金融、法律和其他基础设置都会与其他发展阶段的情况不同。当资本积累或人口增长时,经济体的要素禀赋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其最优产业结构偏离之前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情况。这种产业结构的偏离要求新的基础设置服务以减小交易费用,使经济重返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通过产业结构和基础设置的提升维持经济的最优性。
总之,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意思是,每个经济体由于其资源禀赋都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比较优势,这一优势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佳产业结构;发展并非只是从穷到富,而是一个逐渐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具有比较优势的最佳产业结构由提供信息,因此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在处理公共产品时,没有效率,因此政府需要强力进驻升级所需要的软件、硬件设置改善的领域,搭好平台,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
论文导读:

(二)新结构经济学对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启迪

1.每一个高校都是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教育体

高校是培养人的单位,自身拥有人、财、物、时间、空间等资源,也有相应的教育传统,在多年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与特色。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特殊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个人甚至也不同于自身历史任一时间的自己,思维、体质、能力与活动等都在无时无刻地转变,每个人都是特殊的。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更是唯一的,而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的应用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也都是那种条件的综合体。高校本身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及可利用的物质资源都是给定的,在某一时间点上是不可变的,没有任何的变通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界注入的资源有了变化,同时招收的学生也有了不同,当前的90后学生与80后、70后学生相比有更大的不同,挑战权威和对物质的追求方面都呈现出了巨大差异,原来的学生可能会认真听讲,如今的一些学生可能在观点上、情绪上有更强的波动性,有可能在课堂纪律方面与往届学生不同。总之。他们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也是一样,一些巨大的政治、社会、经济事件会让教师反思,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紧盯世界、中国和当地的前沿理由,并不时地提出理由解决办法,以便学生参考。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禀赋结构与其他任何地方的禀赋结构都是不同的,并且随着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高校所在地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着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同。可以说,任何一个高校如何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并且与当地社会经济最优产业结构优势形成共振,都会成为不可复制的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大学。

2.高校划分不能简单地以“世界一流”、“国内知名”、“一般”来划分

国内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了千校一面的特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学模式、策略成了一些地方学校效仿的对象,如双语教学、引进教材等,许多校长立志要追赶一流大学。纷纷提出了追赶目标,在科研、教学方面进行大力追赶,并且学校的资源进行了倾斜配置,在硬件、软件方面都要进行引进与改善。但追赶的效果并不好,毕业生与名校学生产生了同质性,就业更加困难,科研方面投入倾斜,导致了教学投入减少,对一些学科进行倾斜导致了其他学科员工的不满。受倾斜的部门,产生了一些科研成果,但对当地经济发展并没有好处。这些科研成果形成了国家化或世界化效应,当地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意愿不高。同时,由于财政总资源较少,为节约成本,地方院校教职员工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确可以产生良性互动,但如果压力过大,也会导致负面效果。在追赶过程中,许多高校丧失了特色,同原有水平类似的高校相比,没有了竞争优势,同时与追赶目标高校间的距离并没有缩小,毕业生找工作遇到了巨大困难。教职工纷纷感到压力很大,同时又抱怨收入下降。

3.市场经济对高校影响非常小

高校是人力资本市场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个体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高等教育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人力资本本身的水平与方向,其关键部分在学校内完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在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几乎与市场经济绝缘。这导致毕业生不容易适应劳动力市场。笔者在对一位企业人事经理访谈中得到以下情况: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认识有两种:第一,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因为企业让做的事情几乎一样也不会做,如许多学生表示精通计算机,但充其量不过是会熟练上网,对如何运用一些管理软件一窍不通。第二,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出众,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地提升自已。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往往考试成绩出众,获得了正规教育的赞许,认为企业里与学校里无本质区别。因此只需要进行短期转变之后就会迅速作出成绩。该人事部门经理说:“我自己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且当年还没有扩招,面对学校不如自己、考试成绩不如自己,实践也不如自己的学生,但短期目标却远超过自己,感受特别难以诉说。我自己现在的岗位是经过9年后才得到的,而这些学生的目标是2年就要超越我。”这类学生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落差理由,以至于后来发牢骚、找领导、跳槽等。企业招聘时越来越小心,这两类学生都不想要。高校没有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比较优势与社会需求相共振的潜能,因此受伤害最大的是毕业生。

4.高校办学X-低效率需要政府搭建相关平台

最近许多研究非常关注收益率,结果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沮丧的一代,这一群体受教育水平高,但就业不理想,收入低,甚至不如农民工。许多研究者给出了教育收益率低的结果,香港的职业教育收益率高于大陆,同时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教育只有发挥了受教育者最大的潜能、兴趣。同时又结合了当地或是目标企业、行业的当下及未来需要的教育,才会产生最优的效果;只有当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后,产生的教育收益率才是真正的收益率。否则只能被称为名义收益率。名义收益率是现在扭曲的、赶超型的教育发展战略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会低于应该达到的收益率。越是经济落后地区其教育收益率应该更高,但由于教育的赶超与扭曲。导致了其收益率低下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的应用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培养的人才对本地经济发展没有作用。这些人才一方面感受到沮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到其他地方谋职,其他地区的教育收益率也下降了,这导致了教育收益的蒸发。以至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通过计算,认为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教育如果想达到最大程度挖掘学生潜能与服务当地社会间产生共振,需要良好而高效的运作平台。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强力干预:一方面,企业对高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高校瞧不起企业,同时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部门的利益,如果没有政府部门通过财政、人事、评价、市场竞争等手段,高校与企业间难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平台,以实现培养当地当前和未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所需要的人才。
总之,高校应该通过培养人才、科研以达到为社会提供直接、间接的服论文导读:
务,但目前理由较多,许多高校特色不明、服务对象不清,一味地为全国、全球提供一流人才,却对当地当前及未来最优产业结构所需人才忽略不顾,从而也丧失了办学特色形成的机遇。

四、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的具体应用

新结构经济学揭示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由低收入向高收入的渐进过程,在产业结构及产品提供方面需要从低端向高端升级,而高等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供最优产业结构所需要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建立起高校办学特色。

(一)放弃赶超一流的高校扭曲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是落后国家民族独立后的迫切选择,在百废待举之时,迫切希望国家强大彻底摆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二战后,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把赶超目标定为最发达国家的最发达产业及科学技术。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此。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是如此,但经济领域对一流国家的先进产业、先进科技的追赶没有成功,而那些积极承担产业转移,并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却走向了发达之路,历史上有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二战后有日本、亚洲四小龙,近年来则是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超过30年的发展。承接转移。并为转移进行服务,同时不断由政府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逐渐实现了经济发展,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教育领域的追赶在中国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北大、清华以赶超世界一流为目标,许多地方高校也喊出了,“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口号,世界一流意味着,我们的科研、人才培养都是为世界一流国家的产业服务的,而不是为我国现实所需要的最优产业结构服务的。可能有人会认为,培养出来的一流人才可以在国内创建相关企业,但实践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大环境没有相关企业的存活条件。因此,国家、学生和学校都应该放弃赶超一流的目标,并要树立起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二)高校各院系应认真研究各自领域内当地产业结构现在及未来所需人才

各个地域的当下及未来比较优势并非现成的。首先,需要认真研究人均国民收入高于本地100%左右且各项经济发展禀赋比较接近的经济体的成熟产业。许多产业发展成熟后,就可以引进到落后地区,如电脑业行业,原来美国具有绝对优势。但近年来出现了电脑家电化的倾向,美国一些电脑生产商纷纷退出,中国、韩国的企业承担了组装业务,应该说电脑已经不再是高科技产品。电脑的许多部件科技含量并不一致,DVD、刻录机、电池、键盘、网卡、鼠标等科技含量极低,而处理器、硬盘等关键核心部件仍然由美国企业生产。这就是说。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看一些收入高于本地100%的经济体,其主导成熟产业,可以从非核心零部件到核心部件逐渐向本地转移,这一过程必定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考察本地已经进入成熟产业的企业部门的人才需求。有些企业作为先行者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就需要认真研究他们的人才需求情况。再次,如果本地没有相关产业,可以研究未来相关产业的总体人才需求,这需要到目标地认真考察学习。第四,密切关注本地实现了升级并壮大的企业人才需求。研究相关企业未来人才需求趋势。第五,做好相关产业的基础性研究,以确保未来转移后达到国内及世界一流。韩国在数字领域首先进入的是存储设备(U盘),然后逐渐引进,最后达到了信息新结构经济学在高校特色创建中的应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技术非核心领域的多项世界一流。

(三)寻找相关领域未来可能会需要的产业链产品所需人才进行培养与规划

在明晰了本地企业最优产业结构后。需要做好学生与所需产业人才需求的对接,相关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会具有多样的特征,这时,需要将最适合的且具有意愿和能力的人挑选出来,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解决这一理由。心理学中有气质、性格类型研究的成果,大体上可以将不同特质的人区别开来,然后根据他们的主观意愿。进行划分专业。教育心理学对人的学习能力与类型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对不同学习类型的人区别开来。并且将所需要的研究品质的人区别开来。虽然这些甄别具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相关的研究可以避开当前仅根据学生自己意愿、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挑选的错误。应该说,现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架起人的特质与社会需求间的桥梁。
另外,也需要根据执行性劳动力、消化型劳动力、销售型劳动力和研究型劳动力实际需求状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执行性劳动力主要任务是对上级领导的指令认真贯彻,力求在生产线上实现上级主管领导的预期。消化型劳动力主要是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所需技术进行引进,并实行中国化的劳动力。销售型劳动力主要是将产品销售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劳动力。而研究型劳动力,是根据未来预期的某一目标,独立研究开发出新型产品的劳动力。不同类型劳动力所需要的学历层次是不同的,执行性的劳动力主要由中专、大专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的,这些教育机构需要与企业联合,实行定单培养。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浙江某著名城市被称为“中国科技五金城”。但是当地却有另外的一种称呼,叫“中国断指城”,因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进入流水线后,由于操作不当、安全意识不到位,产生了大量的断指现象。

(四)应该建立政府强力引导下的高校学校间及内部的竞争化

比较优势的共振需要在竞争的条件下实现。政府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后。高等学校容易形成自己的利益,同时在与社会需求分离的条件下会产生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利益集团。许多学者纷纷以学术自由排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高校发展的速度会更慢。一些高校领导锐意进取。但由于赶超目标过高导致学校资源利用率低下。从而影响了教职工收益,学校内部便会有反对声浪。而另外一些学校领导固步自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却在普遍赶超一流失败的情况下,得到了学校教职工的拥护。应该说,过分追求赶超和固步自封都是错误的,但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却较为普遍。大学生、学校和当地经济禀赋所能够形成的最佳产业结构应该通过市场经济实现。因为,会反映出来每种资源的稀缺状况,最佳的产业结构是产生最高剩余价值的组合,可以给予生产者及任何环节论文导读:社会的特色化。总之,高校办学特色绝不是对特色被动式的总结,对成绩的自我肯定,更不是为迎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宣传,它是在为学校驻地、国家、学生服务过程中发挥了自身比较优势,并且满足了社会需求比较优势后的办学状况的外部肯定,办学特色的形成必将是学生、社会经济和高校本身比较优势的共振。(本文写作过程中
参与者最高酬劳。人力资本具有公共性。因为拥有主体本身享有人身自由,所以不能购买。如果靠行政强制的力量,则会出现保护一些部门,不再发生作用,极易产生低效率。高校也是如此。由政府出资的科研效率较为低下,而由公司资助的研究效率则较高,政府需要认真深思科研资助政策,考虑如何激发企业与高校间的横向联合,达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特色化。
总之,高校办学特色绝不是对特色被动式的总结,对成绩的自我肯定,更不是为迎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宣传,它是在为学校驻地、国家、学生服务过程中发挥了自身比较优势,并且满足了社会需求比较优势后的办学状况的外部肯定,办学特色的形成必将是学生、社会经济和高校本身比较优势的共振。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的鼓励与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责任编辑:陈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