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用运动处方提高心理健康优点及原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10 浏览:96564
论文导读:的研究表明,“辩证求因”不仅更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理由的本质所在,使其“运动处方”的安排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而且“辩证求因”与“运动处方”的结合,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理由的良好选择。本研究所谓“辩证求因”,简言之,是中医以各种病症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为更好“对症下药”,“治本
【摘 要】本研究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参阅了国内外本研究相关的著作、文献,采取运动处方对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二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实验,探讨通过干预教育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运动处方;心理健康;途径
2013~2014年间,我们对本校二年级不同专业的2945名大学生进行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理由阳性率达27.06%。早在2012~2013年间,我们在对121人进行调查时就发现,大学生既有心理理由阳性比例大和阳性因子多重性的特点,也存在身体状况相对欠佳等现象。2010年对1400名大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不仅仍然具有前述特点,而且还进一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理由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的研究表明,“辩证求因”不仅更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理由的本质所在,使其“运动处方”的安排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而且“辩证求因”与“运动处方”的结合,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理由的良好选择。本研究所谓“辩证求因”,简言之,是中医以各种病症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为更好“对症下药”,“治本”“治标”提供依据。“运动处方”,一是指运动,二是“处方”,即通过人体运动形式达到特定目标的策略。
1 体育活动作为调节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的优点

1.1 患者易接受

绝大多数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去心理治疗机构治疗,但对体育活动易接受,因为患者进行体育活动时没有病人的感觉,在愉快地活动中得到调节。

1.2 见效快

体育活动调节不仅能调节心理学能改善生理机能水平,达到用生理来帮助心理的调节。

1.3 便于自我调节

体育活动方便易行,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环境的限制,更不需花费财力,便于自我调节。

1.4 预防心身疾病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生理处于最佳状态,进而有效地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2 制订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
原则作为人们指导行为、处理理由所依据的标准,是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原则是指制订和实施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过程中某些客观规律的反应,是制订和实施心理障碍运动处方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运动处方,人们必须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些原则,并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运用于实施过程之中。违背了这些基本要求,制订、实施的心理障碍运动处方就难以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作为一种专门组织化了的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和认识制订、实施运动处方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将实践中的普遍经验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相结合、归纳、升华为理性的认识,我们提出了用以指导制订和实施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一些基本原则。

2.1 运动效果的特异性原则

运动效果的特异性原则是指运动处方中所选运动类别或运动负荷的不同,在具体实施中心理将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变化。一般说来,运动时身体的生理适应性变化是具有特异性的,如我们分别选择长跑和短跑练习时,所获得的运动效果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运动,如果采用不同的运动负荷或练习策略,那么身体所获得的适应性生理变化也是不同的。在运动时,身心都承担一定的负荷。因此,运动时不仅仅生理的适应性变化具有特异性,而且心理上的适应性变化也具有特异性,如,以不同的运动负荷进行百米跑时,高强度的练习对意志、心理的应激的程度要比低强度练习高,低强度练习时的心理适应要比高强度时快。

2.2 采用群体性原则

即制定运动处方时要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较大,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充分考虑运动时的群体性,要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激励作用,如活泼的学生带孤僻的学生,勇敢胆大的带动胆小怕事的学生等等,以充分发挥群体的功能与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制定出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如运动形式、运动量、群体之间等多种运动处方。运动处方运用一个阶段后,应再次进行心理健康检查、运动负荷和体力测定。

2.3 “集中锻炼”与“自我锻炼”相结合

从可操作性来说,对大学生而言,利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作为“集中锻炼日”是较理想的安排,但根据实际需要,单凭每周一次的“课”(锻炼)是不够的,还得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课外环节,把锻炼的内容(策略、手段)、计划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特点有机结合加以系统安排,使之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另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自我锻炼)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传统养生锻炼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不仅可以起到“对症下药”保健强身的作用,而且这些锻炼的本身亦是大学生调节情志、宣泄和消除心理郁积的好策略。
参考文献:
[1]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1997,17(3):75-80
[2]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2,9(4):57~58
[3]沈勋章.全民健身处方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注: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用的可行性研究》,编号1413007,成果论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xlxlw/lw50139.html上一论文:浅谈浅探小学思品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