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心理志愿者培育制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12 浏览:130537
论文导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在报名的同时,附带一份自我评估报告,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普查合格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第三阶段进行面试,由校、院领导和心理教师组成专业的面试队伍,考核心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合格的心理志愿者。二专业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师层面做好这项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培养一批大学生心理志愿者,将心理志愿者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会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因此,探索一套完整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志愿者选拔、培训、奖励制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志愿者 培育模式
1674-4810(2014)31-0057-0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若在高校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心理志愿者,将其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辅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高校中已有部分大学生心理志愿者,他们主要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寝室长以及班级的心理宣传员,他们在心理健康预防网络中,处于第三、四级,也是最基层的网络,由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一直与班级同学紧密联系,最容易发现理由、反映理由。因此,选拔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志愿者迫在眉睫。

一、合理的选拔制度

心理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心理志愿者在选拔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荐与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在报名的同时,附带一份自我评估报告,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普查合格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第三阶段进行面试,由校、院领导和心理教师组成专业的面试队伍,考核心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合格的心理志愿者。

二、专业的培训制度

心理志愿者的主要角色是心理知识的宣传者、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信息反馈的“侦查员”,因此,应当为心理志愿者制定良好的培训机制,让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知识及助人自助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志愿者的职责。针对心理志愿者的培训,采取课程培训、能力拓展、社会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形成“三步”联动模式,逐渐建立起良性的动态循环培育机制。
课程培训——以心理学课程学习为主体。由专业心理学教师通过大学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的教授,使心理志愿者掌握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心理调节能力,避开心理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进行心理康复的同时,自己产生替代性创伤。
能力拓展——抓好“三个切入点”,拓展心理志愿者的能力。第一个切入点,即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与心理课程的学习形成优势互补;第二个切入点,即对心理志愿者进行团体性拓展训练,通过团体训练增强心理志愿者的使命感,强化能力;第三个切入点,即在校园内实践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的培训,模拟工作状态,对心理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辅导。通过以上“三个切入点”的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志愿者的咨询服务能力。
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进社区、孤儿院与参观心理医院等活动项目,锻炼心理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最终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规范的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成功的基础都在于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心理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有利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在心理志愿者管理体系中,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建立心理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的流动管理及分学院、分年级的梯队管理。(2)建立《心理志愿者管理制度》,监督心理志愿者的活动情况,并对其日常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3)创建《心理志愿者服务指南》与心理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明确心理服务的方向与内容,并对每次心理服务进行细致的记录整理,为更好地总结工作策略提供素材。

2.确立完善奖励机制

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对组织成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心理志愿者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如评选“学校十佳心理志愿者”“学院心理志愿者之星”以及在评选优秀学生、大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时优先考虑,同时纳入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的思想政治考核加分政策中。对心理服务工作不负责的志愿者,注销其心理志愿者档案,并取消其志愿服务的资格。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心理志愿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工作者认真研究、细心探索,不断从培养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培养数量,发挥大学生心理志愿者的自我教育作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霞、张继玉.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深思[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2
〔责任编辑:庞远燕〕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xlxlw/lw44774.html上一论文:对于心理契约理论国内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