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心理弹性和择业适应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14 浏览:119430
论文导读:立和人际协助方面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通过课程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确立清晰、并且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鼓励大学生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人际协助。参考文献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
【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弹性和择业适应的关系。策略:随机抽取1600名大学生,对其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的择业适应维度。结果:择业适应和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各个维度和总均分相关均显著;在制约了性别和年级后心理韧性对择业适应的预测作用为0.436。结论:心理弹性对择业适应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择业适应
所谓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我国心理学者甘怡群将心理弹性从操作定义上定义为个体力(目标专注、情绪制约、积极认知)和支持力(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而组成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
择业适应是指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积极准备的过程。择业适应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适应理由,择业适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化过程。
众多实证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使个体具有抗压能力,在压力或挫折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压力和逆境对个体发展结果的负面影响会越弱。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中面对着残酷的竞争和挑战。在就业难题的挑战面前,我们不妨从心理弹性这一角度出发,挖掘毕业生自身的积极资源,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个维度入手为大学生提供保护性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

一、对象与策略

(一)被试
对1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75份,其中男生779人,女生496人;大一60人,大二104人,大三396人,大四700人。
(二)策略
采用SPSS 1

7.0统计软件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工具

(1)心理弹性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包括目标专注、情绪制约、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本问卷共27道题目,回答方式采取“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到“完全符合”的Likert5点计分方式。
(2)择业适应量表。采用方晓义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的择业适应维度,包含9道题目。1-5级计分,从1“不同意”到5“同意”,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目前状况越好。
二、结果

(一)青少年心理韧性与择业适应间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与择业适应相关分析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择业适应和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各个维度和总均分相关均显著。

(二)青少年心理韧性对择业适应的回归分析

采用分层回归策略,性别和年级第一步进入第一层,心理韧性的五个因子第二步进入,结果如表2所示:在制约了性别和年级后心理韧性对择业适应仍有显著预测作用。
三、讨论
相关分析中,择业适应和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各个维度和总均分相关均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测是一直的,面对择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由心理弹性好的大学生倾向于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而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帮助大学更好的面对择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适应理由。
回归分析中,心理弹性的五个维度都对择业适应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择业适应43.6%的变异。其中目标专注和人际协助是很好的预测变量,目标专注能预测择业适应38.6%的变异,而人际协助能预测择业适应13.8%的变异。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目标专注和人际协助对大学生的择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对自我和职场有着清晰了解的大学生,更能确定适合自己的择业目标,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人际协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人情和人脉,而在于同学、朋友的沟通过程中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所用;并且人际的支持也能缓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更轻松的面对择业理由。
从以上可以看出,面对就业理由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着重从目标确立和人际协助方面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通过课程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确立清晰、并且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鼓励大学生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人际协助。
参考文献
[1]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
[2]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
[3]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xlxlw/lw41375.html上一论文:简论与应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