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从媒介暴力看动画片《熊出没》对儿童心理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6 浏览:15364
论文导读:是全部,存在很高的模仿风险。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普遍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经验,自我制约机制不成熟。过多的渲染暴力,会在他们生活环境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暴力世界,一方面使他们对现实中的暴力麻木、迟钝,另一方面容易误导他们,滋生现实中的暴力行为。

二、动画片《熊出没》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由深圳

摘要:媒介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理由。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大众传媒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甚至连动画片中也存在暴力镜头,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本文围绕这一媒介暴力理由,采用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手法,以当前热门电视动画片《熊出没》为案例,探讨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以及对《熊出没》媒体暴力的反思。
关键词:媒介暴力;目标受众;传播效果;儿童

一、媒介暴力的基本概念及呈现

关于媒介暴力的理由,早就引起了西方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其中研究比较突出的是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他将电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相继对媒介暴力做了不同的定义。暴力是一种通过强制性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与攻击、武力等行为密切相关。而暴力行为在媒介中的反映和表现,则构成了媒介暴力。一般而言,对于媒介暴力,主要是指电影、电视、书籍、电子游戏、互联网等媒介中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1】媒介暴力的呈现通常有一下几点:
暴力的泛化。格伯纳研究分析美国电视剧暴力内容后表明,尽管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卷入暴力的可能性不到1%。可是人们通过电视所感受到的却远远超过了现实。受众每天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介接受到越来越多的暴力信息,一方面会将媒介建构的虚拟暴力世界和现实世界混同,产生现实社会黑暗,处处存在暴力,自身危机重重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受众可能会产生以暴制暴简单想法,认为暴力是实现个人目标,解决冲突的快捷策略。这种对于暴力的看法,更有可能也更容易引发现实的暴力行为。
媒介美化暴力现象。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者发现,当所描绘的暴力行为具备以下五种因素时,他们很可能会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作恶者是一个有魅力的行为榜样;暴力的实施似乎有正当的理由;暴力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并没有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后果;暴力行为在观众看来很真实。纵观国内的许多电影电视剧、儿童动画片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这五个要素中的部分,甚至是全部,存在很高的模仿风险。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普遍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经验,自我制约机制不成熟。过多的渲染暴力,会在他们生活环境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暴力世界,一方面使他们对现实中的暴力麻木、迟钝,另一方面容易误导他们,滋生现实中的暴力行为。

二、动画片《熊出没》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

由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出品的104集动画片《熊出没》,自2012年1月起在央视少儿频道开播,当时正值《喜羊羊与灰太狼》第4个剧场版创造了1.6亿元票房记录。然而,当年7月百度搜索指数就显示出,《熊出没》的关注度迅速上升,继而取代了“喜羊羊”连续多年在百度搜索指数上排名国产动画第一的位置。其实,恐怕连导演都没有料到这个片子能有这么火,因为他当初不过是把自己生活中和同事之间的一些整人趣事融进了片子,觉得这样拍有趣而已。可是,这些互相对骂、算计、伤害和互设陷阱的整人元素,却成了片子吸引儿童受众的最主要理由。 当我们还来不及深思这些整人元素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时,《熊出没》就已经一夜成名了,对它内容的质疑被淹没在对其成功的褒赞之声中。【2】
笔者对《熊出没》中涉及到媒介暴力的部分进行了不完全的总结。1.暴力情节出现频繁。片中多次出现熊大熊二殴打光头强的片段,长达十来秒。还有光头强拿拿电锯追打熊大、熊二的画面。2.暴力性质。根据片中情节,其暴力性质可分为“正义暴力”、“邪恶暴力”。“正面暴力”指的是动画中所假定的正面角色“熊大”“熊二”对反面角色“光头强”等实施的带有暴力性质的行为和言语;“邪恶暴力”的受害者为“熊大”“熊二”。两种暴力在片中都出现频繁。3.实施暴力的手段。可分为“肢体暴力”、“武器暴力”和“言辞暴力”。其中“武器暴力”和“言辞暴力”比较典型。“武器暴力”包括有光头强的,电锯以及斧头,这些在片中都是多次出现;而“言辞暴力”则是光头强口中的“臭狗熊”,“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之类也是出现次数较多的。4.暴力行为是否得到惩罚。据笔者观看所了解,片中光头强的暴力行为并无得到直接的惩罚,而“熊大”“熊二”对光头强实施的暴力行为,似乎也披上了伸张正义的外衣。

三、《熊出没》媒介暴力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熊出没》中出现的暴力情节所带来的媒体暴力理由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是因为笔者担心此类动画片的受众——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会被媒介暴力所影响。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媒介暴力会给观众带来三种不同层次的心理影响,行为影响、情绪影响和认知影响。行为影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1.宣泄,观众通过观看电视暴力或通过幻想暴力行为使他们的攻击性得以宣泄;2.兴奋,其兴奋水平可以从生理上得到测量;3.抑制解除。当观众逐渐习惯观看暴力时,他们原来所认定的反对暴力的观念开始淡化;4.模仿,儿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暴力行为;5.脱敏,如果反复观看电视暴力,观众对暴力反应越来越迟钝,更容易接受现实生活中的暴力。【3】情绪或情感上的影响主要指观看暴力节目时的情绪反应,如害怕、焦虑等。它可能是即时反应,也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的长期反应。当媒介暴力影响了观众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时,此时的观众就受到了认知上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都知道,一个5岁的儿童与一个15岁的儿童在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方面有很多不同。正如许多家长观察到的,看《熊出没》一片,青少年似乎没什么理由,与成年人一样,看武打是一种娱乐,但对3、4、5岁的孩子来说,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模仿暴力的语言和行为。除了年龄,还有性别(比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模仿暴力,因为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励男孩具有男子汉气质)、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学校成绩等影响因素。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的媒介需要和接触经验,就会选择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媒介内容来满足自己,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媒介影响。

四、对《熊出没》媒介暴力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不论文导读:
难看到,儿童动画中的媒介暴力应该做到信息内容的简洁化、透明化,动画要正确地引导儿童,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而作为父母,笔者也在此特提出几点意见,为了避开儿童受暴力节目的负面影响,应当如果应对。1.要认识清楚什么是暴力动画片。父母应当了解一些关于暴力动画片的知识,保持对暴力的动画片的敏感性。父母在孩子观看动画片应在一旁留心,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在一级动画片里大概出现了多少暴力行为,暴力言语或是施暴物件。如果出现次数较多,那么可以尽量避开让小孩看此类动画片,尤其是年纪较小,尚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幼童。2.关注孩子观看暴力节目的时间。如果孩子经常性、大量地观看暴力节目,而没有人告诉他们相反的意见,他们可能会接受电视中对暴力的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孩子的媒介接触的内容偏好,并与孩子一起讨论电视的内容。如看到“熊大”“熊二”追打光头强可以解释给孩子听这是它们为了保护森林,如果看到“邪恶暴力”出现时,可以适时地告诉小孩,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要学习。4.为小孩量身选择适当的动画片。根据小孩的年龄了解其接收信息的不同,如2至5岁的小孩可以为其选择有教育认知作用的动画片,例如《米奇妙妙屋》、《巧虎》、《维尼和跳跳虎》之类的早教动画片。
结语
媒介暴力,无论是显性暴力还是隐形暴力都对社会危害甚巨,流毒甚远,而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理由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因此,学者们要秉承着批判精神,对这种现象加强反思,深入剖析其社会作用,以引起社会的重视。而大众媒体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下,追逐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负责任的媒体更应该认识到其应有的社会导向责任。
注释
[1]邵培仁:媒介理论前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37
[2]宋磊:君看两只“熊”,出没风波里,中国文化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3]卜卫:媒介暴力与儿童,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6月5日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