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引导方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53 浏览:21494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读,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积极的方式重新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通过四个层面总结积极教育引导方式,以期能够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塑造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其人格。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积极心理学
1673-9795(2014)01(c)-0244-01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个体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青少年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1]。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辩证的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对其青春发育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推动青少年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完善其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1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传统认识
发展心理学一般将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段时期称为青少年期。这段时期由于生理的迅速发展,呈现一定特点,具体表现为:青少年期随着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表现出在自我意识方面个体开始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与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在情绪方面,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烦恼增加,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在自我中心性方面,个体存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的特点。青少年的逆反主要表现在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为教师以及父母观念上的碰撞而抗争等。其反抗的形式包括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以及隐于内心的冷漠相对[1]。
2 青少年逆反心理积极观——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普通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对人类潜能、动机、能力采取更加开放和欣赏的态度”[2],其核心概念为积极心理品质[3]。传统观念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看法显得过分消极与被动,总是重在预防和治疗各种逆反心理与行为现象,但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虽然是对“症”的,却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期,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是各种心理行为理由产生的关键期,也是塑造良好心理品质,完善个体积极人格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青少年思维的批判性、意识的独立性、精神的创造性等积极特征被逆反的表象所掩盖,未能起到推动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4]。因此,在这一时期关注青少年的积极特征并进行教育引导,不仅能够预防各种心理行为理由的产生,同时也能增强机体应对逆反心理的“免疫力”,促使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才是解决逆反心理理由的根本途径。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积极教育引导
积极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主观层面积极情绪和体验的研究;个体层面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人际层面积极的人际关系研究;群体层面积极社会制度的研究等方面[5]。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面来探讨青少年逆反时期个体的积极教育引导方式。

3.1 主观层面:发现积极特征,体验积极情绪

主观层面是指青少年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方面。要有积极的人生观,首先就需要青少年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是从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始。文献资料研究显示,经常体验积极情绪的个体,能够展现出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自立人格以及心理韧性方面展现出更多优势,出现心理行为理由的可能性也越小。因此,教育应当重在发现青少年的积极特征,推动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引导个体体验积极情绪。

3.2 个体层面:自我教育,塑造个体积极心理品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深思自己。”[6]青少年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及体验积极的情绪(主观幸福感),这三方面是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方面。在归因方式上,引导青少年将失败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提高个体的自尊与自信水平;在应对方式上主动与积极,并在过程当中进行积极归因并体验积极情绪。在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时候,教育要善于在个体层面进行积极引导,推动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三个重要方面良性循环,达到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3.3 人际层面:发展积极人际关系

人际层面指同伴、师生以及亲子这三对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影响。作为这三对关系的主体,即青少年个体、教师以及家长,在青少年积极发展的过程当中都肩负重大责任。作为青少年本身,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加强人际沟通,携手其他同伴共同成长和进步;作为教师,需要培养自身的积极素质,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和态度看待青少年,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家长,在家庭环境与家庭关系中,以尊重、、平等的方式对待青少年,同时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

3.4 群体层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维机制,推动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孟母三迁”启迪我们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一致认可个体的发展除了受到自身遗传素质的影响,还受到环境以及个体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群体积极情绪的获得,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乃至积极人格的养成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社会不仅需要弘扬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重要性,同时为青少年的积极健康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为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整个积极群体氛围的营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256-259.
[2]Sheldon,K.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6-217.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周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引导方式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品质论文导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35.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216-217.伍军,文小莉.青少年逆反心理正效应探析.湘潮(下半月),2007(11):37-38.上一页12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35.
[5]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6]伍军,文小莉.青少年逆反心理正效应探析[J].湘潮(下半月),2007(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