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从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56 浏览:25227
论文导读:
img src="www.7ctime.com/UploadFiles/2014-02/2/20142146417958688.jpg" alt="从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成为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纽带。因此,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定要求。由于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和判断标准的空白。理应成为指导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与科学标准。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甘宜沅,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7
1004-4434(2013)07-0022-05
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和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核心与精髓。我们要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真正继承同志的宝贵遗产。就必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一、对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精辟论述的评述

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社会主义进行过预期性的描述,并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过初步的探索。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既有科学的规定性,又有价值的规定性。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理念必须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也必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者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才可能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由于具有正确的性质和明确的目标,我国的“新主义革命”才能在历经无数艰难困苦之后取得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性质和明确的目标。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这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密切相关的理由。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与理论基础。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就是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关键理由。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甚至出现过重大失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地出现过思想上的疑虑、困惑和行动上的裹足不前。这说明,我们对于“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无独有偶,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年对社会主义的某些预期性设想和描述当作为教条,从而形成片面性的错误认识。具体讲,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加“计划经济体制”加“按劳分配”。实际上,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化的社会主义理念,而且这种主流的社会主义理念在实践中又发生了异化。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就曾经被异化为“一大二公”的“国有制”或“政府所有制”;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则被异化为国民经济运转的全面行政化和计划化,即各级政府用行政性计划和生产指令来取代“商品一货币”关系以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最后,“按劳分配”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为“按行政级别分配”或“平均分配”。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左”倾意识形态的严重干扰和误导。因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以致于我国在“”横行、极“左”思潮严重泛滥的“”时期。“贫穷”与“阶级斗争”也曾经被我们当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而加以坚持。可以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式曲解和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片面性认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而上学,又是对“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忽视或否定。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表明,过去那些曾经以“左”倾形式和面貌出现的所谓反映、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做法,根本上违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出现了延误、停滞甚至是倒退,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全面、完整地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和“左”倾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理由也要解放思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同志既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左”倾意识形态观念的束缚,又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而科学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志对“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澄清了极“左”意识形态的谬误,从根本上纠正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
一方面,同志首先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这实际上是对论文导读:期,中国既面对着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又担负着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要“摸着石头过河”,要闯出一条新路来。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然
“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显然,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难免陷入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境地,从而丧失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同志又彰显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价值社会主义”主要目标的回归,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因为,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偏离了“价值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也就丧失其价值性而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从而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成为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纽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精辟论述,直接引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继续前进。并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精辟论断,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应该说,没有同志的伟大贡献。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也不会有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突破。

二、对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评述

曾几何时,由于缺乏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针和评判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空想化的社会主义理念与异化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度把我国引向社会经济崩溃的边沿,其他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显然,要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必须尽快摆脱落后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并革除原有僵化体制形成的障碍,所以同志提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
然而,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理由”。尤其是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关于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各种疑惑、顾虑,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既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内容。如果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出现停顿甚至倒退,那就意味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发生了动摇。因此,同志坚定地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显然,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政治保障。即必须树立起指导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针和评价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旗帜,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但是有些人却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名。行反对改革开放之实,“一面吃着改革开放的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一面大骂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就是看不惯,就是不顺眼。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还是留恋50年代、60年代的那种短缺经济。也有人至今还留恋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总觉得,你斗我,我斗你,群众斗干部。干部斗群众,人人不得安宁、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没有这样一种情况就不是社会主义”。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人打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旗号反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试图反对和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针对这种情况,同志特别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在此基础之上,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判断标准——66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力地驳斥了各种反对改革开放的似是而非的论调,排除了极“左”思潮对改革开放的阻碍和干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既面对着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又担负着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要“摸着石头过河”,要闯出一条新路来。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改革开放事业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应该有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里算哪里,甚至连该往哪里走都不清楚。此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仅仅是从意识形态方面来体现,而必须经得起历史和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的检验。所以说,在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关键时期,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理论上根本解决了姓“资”姓“社”理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长期困扰,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构筑起一道抵御极“左”思潮侵袭的“防波堤”。也是中国继续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强大理论依据。
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方针,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这是其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此外,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标准,应该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首先,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标准。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同志强调的“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既是价值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后,基于论文导读:方针和判断标准的空白,这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与发展。可以说,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共同构成了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崭新篇章。

三、以社会主

“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技术,我们可以形成更具体、更完善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整体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由予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从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当之无愧地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针,也是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显然。“三个有利于”标准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和判断标准的空白,这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与发展。可以说,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共同构成了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崭新篇章。

三、以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为中国勾画了社会主义的最新蓝图。显然,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阐述,也是对“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最新诠释。由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并且充分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应该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此外。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应该是指导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与科学标准。从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