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社会氛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45 浏览:18687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发掘的社会文物数据也急剧增加。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有效保护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物遗产。因此有必要发动社会大众的力量来进行文化保护。本文从文物保护与全面参与的基本内涵出发,全面剖析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文物保护;全民参与;社会氛围
随着社会文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在享受文物遗产无穷惊喜的同时,也面对着严峻的文物保护理由。规模巨大的文物群体的有效保护不能单纯凭借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员以及政府支持,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才是进行文物保护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能够提供文物保护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也能够适应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来探究与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相关理由。

一、文物保护与全民参与的内涵

1.1 文物保护与全民参与的基本关系

社会文物是由社会公众制造的,应该由公众共同所有。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不间断地进行文物的制造,进而为后代储存了大量的文物遗产。而这些文物遗产见证了历史与文化的曲折与发展,诸多重见天日的文物都向人们证实了人类文明的魅力与精神,因此社会文物需要严密的保护。同时,社会公众与文物之间的关系并非表面而暂时的,而是全面而持久的。人类的精神需要必须依赖于其对文物的全面保护,否则就会产生抑郁、仇杀等社会理由。因此,社会公众应该积极主动地对文物进行保护。总之,社会文物由人类创造,由人类所有,由人类保护,由人类共享。

1.2 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实质

尽管文物保护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与主导,但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社会公众是保护历史文物的基本与主要力量。只有全民具有高度认可的文物保护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文物保护才能得以全面贯彻。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主要是指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它的实质是指公众全面保护某个区域在历史发展中所出现并保持至今的证据与痕迹,这是对历史价值与自身价值的正视与肯定。全民参与文物保护是以政府作用的为基础的必要补充,也是文物保护全民性与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二、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必要性

2.1 全民参与能够影响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能够为后世保留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留存下来的社会文物却不断减少,因此文物保护的责任也愈发重要。而仅仅靠政府与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是无法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的,更需要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来保护这些重要的历史见证。但是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人都是功利性地对待文物遗产,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当薄弱,甚至会以文物毁坏来换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有必要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全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厚实的基础;营造全民文物保护是对专业技术保护的弥补。

2.2 社会资源能够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物遗产众多,文物价值巨大。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并确认九十多万处的非移动文物点,以及将近一千三百处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物保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以资金支持为例,虽然政府拨款能够给予文物保护工作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仍然无法全面解决文物的保护与维修任务,而向社会大众募集资金是解决经济理由的重要手段。因此,资金与人力支持的严重缺乏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和资助。

2.3 社会现实要求全民参与文物保护

近年来,我国所发掘与确定的文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更加严格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而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文物不断增加的客观现实要求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任务。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物市场也逐渐进入极度繁荣时期,文物更是上升至惊人的水平。而由于人们价值观的不断转变以及法律知识的相对缺乏,有些人受到文物买卖的利益诱惑,做出一些破坏文物的自私行为。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有效措施

3.1 政府给予必要支持,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人们较为薄弱的文物保护意识严重阻碍了其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相关部门也缺少对公众进行教育的资金、物质以及人力支持。因此,政府必须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文物保护宣传与教育专项资金,并形成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同时,必须将文物保护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政府应该从小对中小学生灌输保护文物的思想,通过历史课程、免费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政府应该为专业人员与一线人员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保护文物的技能;政府应该提高社会各领域人才对文物保护的认识,通过旅游讲解普及保护文物常识;利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的宣传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只有具备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文物。

3.2 壮大文物保护网络,构建全民文物保护防线

以往的文物保护网络涵盖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乡(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村业余文物保护员,也能够充分发挥人们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我国原来的文物保护网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政府必须在城市区域建立新的市、区、居委会文物保护网络,并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同时,必须在县区设法恢复以往文物保护网络的功能,并给予工作人员实惠的福利与薪酬;另外,政府应该加大以上两类文物保护网络的监查力度,以便实现防微杜渐的效果。

3.3 建立文物保护民间团体,肯定平民的主人翁地位

民间团体是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组织,它能够合理利用各方力量的协作优势,以实现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自主性、组织性与制度性。相对于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具有数量可观的资金支持和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实施文物保护。因此,政府应该培养广大群众对于历史文物的主人翁地位,并最终实现文物保护的民有、民治、民享。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并协助群众建立文物保护民间团队,并给予他们完全的论文导读:
管理与支配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阻碍文物破坏的勇气,也有助于表达公众保护文物的意愿,提高公众对历史文物的主人翁地位,进而提高这些民间团队对文物的保护能力。

3.4 保障文物保护参与者的利益,扩大其对文物的享有权利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历史文物本身就来自群众的创造,而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与公众的利益。政府应该建立详细、全面的文物保护平民数据库,以使文物保护参与者享有更大的文物保护福利,例如给予文物保护参与者更多的参观优惠与福利。同时,政府可以树立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来唤起更多民间文物爱好者的响应与参与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通过示范作用,推动当地政府法律与执行力等联动机制的形成。
四、总结
总之,社会文物是由人民创造,由全民所有,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文物保护权益共享。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实质就是人们自发保护某区域历史发展的证据与痕迹,是对政府保护的合理补充。由于公众的不同参与形式对文物保护与发展有不同的效果,政府力量无法完全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文物保护需要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J].东方,2012,(09):28.
[2]张郁,张丽琼.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J].人民论坛,2009,(5):19.
[3]王运良.共有·共保·共享——关于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深思(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3):12-20.
[4]刘建乐.佛山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文物保护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