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重要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64 浏览:122286
论文导读:
【摘 要】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理由及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的内涵来分析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的重要作用,通过改革职业教育运转机制,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培养复合式、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
1001-8794(2014)01-0025-02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徐冬冬(1978-),女,辽宁铁岭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随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调整,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变革。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自身必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的开展,提升创新能力。[1]

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理由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跨越式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理由,主要表现在:

1.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低、专业对口率低、离职率高

据麦可思的调查研究,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有四成以上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且出现高离职率的现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仅为45%,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48%,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则平均为41%。

2.求职压力大,企业招人难

据媒体报道,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的尴尬目前状况并非个别现象。仅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2011年技能人才状况调查显示:深圳市技能人才总量缺口83万人,高技能人才缺口30万人;55%的抽样企业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缺口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18%的企业表示缺口很大;技能人才比例也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16.2%。

3.职业变迁适应力低,发展后劲不足

高职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导致职业变迁适应力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例如,2009年,深圳中兴通讯公司招收了3000多名的中、高职毕业生,但后来发现,这批职校生虽然技能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但职业素养普遍不高,且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很欠缺,无法满足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通讯企业需求。一年之后,该企业就淘汰了50%的新员工。

4.教学体系落后,办学体制僵化

一是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学生选定专业后,仅是围绕本专业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强化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和多变的需要。二是专业体系封闭,专业与专业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几乎没有课程的相互渗透、资源的共享共用、学生的共育共管。

二、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的内涵

1.协同创新的概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 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 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3]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校庆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4]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协同创新。

2.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是指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及其运转机理,即相关主体(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对象和要素(如技术、市场、经费、学生等)等在协同创新中的内在联系,即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高职院校在其主导的协同创新中主要承担发起、制定合作流程和规章、分配和调控协同资源、协调冲突等责任。高职院校发挥高技能人才优势、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能力等优势开展内外部协同创新,在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旨在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职业教育运转机制改革为重点,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探索独具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运转机制和模式。

三、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转机制的重要作用

1.应对产业升级转型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从2005年即开始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要“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确立了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创新和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力支撑,是高职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

2.推动职业教育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论文导读:《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其目的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职教通讯,2013,(14).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
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方式面对着深刻变革和调整,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热点。

3.应对学生职业变迁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适应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就业者。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面对职业变迁的考验和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其目的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14).
[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
[3].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4]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转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编辑/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