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如何***农村教育难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21 浏览:31077
论文导读: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上学难、校车安全隐患、教育不公等理由,再一次将农村教育的困境推到了公众面前。走读之苦与辍学之忧对比乡村的许多孩子,每天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地走过崎岖的山路、渡过湍急的河流时,人们就会发现城市的孩子是幸运的。在偏远山区和其他贫困的地方,存活在那里的孩子们因为学校少、交通落后,求学的
虽然党和国家对占我国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把教育公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农村教育的目前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低;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缺乏;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差,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上学难、校车安全隐患、教育不公等理由,再一次将农村教育的困境推到了公众面前。
走读之苦与辍学之忧
对比乡村的许多孩子,每天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地走过崎岖的山路、渡过湍急的河流时,人们就会发现城市的孩子是幸运的。在偏远山区和其他贫困的地方,存活在那里的孩子们因为学校少、交通落后,求学的道路总是那么艰辛。
笔者对电视新闻中的一段画面始终记忆犹新,那是初冬的下午5点,天下着雨。瘦瘦的小女生和几个同学一起回家。走半个小时后,就没有平路了,狭窄山路上的石头上长了青苔,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滑下山坡。天已经黑了,气温低至5摄氏度,穿着凉鞋的孩子们,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他们打开手电筒,继续往山里走着,周围一片漆黑。晚上7点,小女生终于到家了,她向家住在更远的男生挥了挥手。这新闻中的他们是在江西省兴国县茶园乡里溪村小学的学生。兴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烈士县。
昆明市人大代表韩柱花,是寻甸县七星镇大坝塘村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农村孩子求学有多艰难,城里人是想象不到的。夫妻俩每天早上都轮流背着小女儿,走4公里路去上学。大坝塘村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孩子,都在4公里外的小学上学。村里大概有20多个孩子就这样上学。下午放学,孩子们倒是可以自己走回家。但是,每天早上送孩子,家长是非常辛苦的。
乡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以走读为主。距离远的孩子,父母只好在学校周围租房子照顾孩子,而这又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一些家长想送孩子到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但是,寄宿需要专门的生活老师照顾,学校却没有办法满足这种需求。校车一度被许多专家认为是解决走读学生上学理由的关键工具,然而受限于山路、学生资源的不集中等理由,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根本不具备购置校车的条件,也没有承担该项费用的能力。“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的现象在乡村显得很普遍。
那么,寄宿孩子的生活又怎么样呢?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为人们展示了一组画面:在一些农村的寄宿制学校里,上下两排的床板上平行放着十几位孩子的被褥。“没有卫生间,学生们一到晚上根本不敢喝水。宿舍气味很大,这样的寄宿学校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刘善槐不禁扪心自问。
在今年的全国上,农民出身的全国人民代表梁文同说:“每次下雨的时候,看到农村六七岁的孩子背着书包,撑着伞,在漫长的烂泥路上一步一滑的,鞋子陷到泥里拔都拔不出来,我就特别难受。”他说,也正因为求学太艰难,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都不愿去上学。
这些年来,农村学校的撤并主要是交通最不便的村小和教学点,这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较大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徒步上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路途中的安全隐患。一旦上学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有些家长就会让走读的孩子辍学。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都去城里上学了,留下的都是贫穷家庭的孩子。”这是北京西部阳光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从事农村支教十年来的最大感触。而在农村留守的这部分孩子的辍学率十分惊人。他感叹道:“撤点并校后,在这个村庄10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学,但是不属于这个村子的行政区划。孩子们必须去20公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这是这些孩子辍学的主要理由。”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的实地考察也让这个话题沉重起来。2012年春季,他去山西石楼县进行调研,在一个小规模的农村学校,一个班只有三个孩子在这里读书。他询问了三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有一个是因为父亲出车祸,母亲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另外两个仍然在教学点上学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法去镇中心小学就读。“如果把教学点撤掉,这三个孩子一定会辍学。”雷万鹏说。
单薄的师资力量与骨干教师的流失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理由,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法落后等理由,整体水平跟城镇学校教师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部分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不断外流,很多偏远的农村教学点都是大龄甚至老龄教师在维持。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教育正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
“农村老师真正成‘老’师了!”一年多前,《中国教育报》记者到广西武鸣、横县、那坡、上林等地采访农村基础教育时,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部分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不断外流,现任教师一天天变老。
陈其欢58岁了,依旧坚守在教学一线。1988年初中毕业后,陈其欢辗转在农村各个教学点任教之后,2000年来到广西横县百合镇江口小学。“在学校,每个教师都是多面手,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都能上,特别是体育、音乐,几十年来学校都没有专业的老师上课。”陈其欢感慨道,自己年老了,接受的新知识越来越少。所以他很担心孩子们学不到先进的知识,跟不上教育的步伐。
江口小学加上4个教学点,共有教师19名,其中40岁以上教师就有15名,最年轻的也有30多岁。29岁的谢秋净老师只来了一年就调走了。这样的窘况不仅仅存在于江口小学。2006年,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方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3年,并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百色市那坡县拿着120个特设教师岗位指标,并给出“3年期满后解决编制待遇”的优厚条件。虽然最后只招到20多个年轻教师,但那坡县各学校仍然如获至宝。然而,令他们伤心的是,一名已经签了合同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到学校看过后,最后却抛下一句“我不愿意留在这里”。
师范院校毕业生难以进入教师队伍导致新鲜血液不足,出现断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专生已不包分配,而师范院校本科生自由择业,自愿下乡者越来越少。此前师范生包分配时,新生一进校,学校就会给他们吃定心丸:本科生毕业后一般都能去高中任教,最差也能分到县城中学。而实行“双选”后,学校无法再给这样的定心丸了,因此,师范院校毕业生改行的也就多了起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fxlw/lw24652.html上一论文:分析株洲市芦淞区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