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对道德教育终极目标以及教育方式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832 浏览:145898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旨在形成一种理解、尊重和同情人的立场和情怀,旨在推动个人幸福和人格完善,旨在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善和社会的凝聚力,让人感受到真善美。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应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式,通过清晰、开放、公正的辩论过程,通过对人、对生命、对世界深层次地追问、思索、激发和唤醒,对人形成本源的认识,实现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
关键词:教育 道德教育 教育目标 教育方式
:A
道德教育是一个绵亘古今的主题。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或道德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将社会生活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或没有接受的教育相联系起来[1]。当前,人们的观念处于多元和相对之中,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充斥我们每个人的心间,很多的行为远远超出了起码的职业操守和底线。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开始面对着道德危机[2]。面对社会道德危机,学校道德教育会受到严厉的责问和批判。
然而,道德教育该怎样进行呢?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特雷安塔菲勒斯认为美德不可思议地可学,然而却很难证明,我们彼此能够传授美德或教授美德[4]。本文在全面分析道德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并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方式进行探讨,旨在为道德教育进行有作用的探索。

一、道德是什么?

(一)道德的内涵

子曰:知德者鲜矣[5]。千百年来,道德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概念,但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抽象和空洞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都赋予了它不同的阐释和界定。道德认识所面对的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客观给定的对象世界[6]。所以,道德认识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变化的。
笔者认为,道德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美丽的花朵。
托马修斯认为道德是积极的,善待别人,正如希望别人善待自己一样,它的法则是仁慈的法则[7]。体谅模式的创始者麦克菲尔认为利他、关心应该是道德的核心品质[8]。道德意味着我们每个人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是通过自己一系列善的行为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和谐和社对道德教育终极目标以及教育方式的深思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会的凝聚力,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感受到只有人才有的那种崇高的境界和美德。道德行为不仅要求自身的修养和品质,更多地是彰显一种美好行为所带来的对他人和对社会温暖的效应。一般情况下道德行为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出现。

(二)道德行为的动机

实施道德行为需要成本,需要付出个体的一些利益,比如时间、精力、金钱、感情等等。很多时候人还会面对诱惑、灾难、伤害和牺牲自己等挑战,但仍然有非常多可敬的人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坚守了道德品质:对他人好,对社会好。
笔者认为理想道德行为的终极力量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对社会的发展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人格上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鲁洁认为自我超越的理由,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怎样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作用的理由[9]。进行道德行为,在最高境界上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作用。这种动机下的道德行为一方面会给这个社会给他人带来温暖的精神力量,带来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会使个体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
其次,进行道德行为将会使个体和社会保持和谐和平衡的关系。冯建军认为道德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通过这种调节既满足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又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统一[10]。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多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比如名声、荣誉等也有可能进行道德行为。在这里笔者并不反对这种动机下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一般意味着有好的结果出现。那种为了私利或者偶然的道德行为,也属于一种道德行为,它也会为社会、为他人带来暂时的好。只是,这种行为无法形成一种来自心灵感动的力量,不能传递,不能感召更多的人。

(三)道德形成的生物性特点

乔治·弗兰克尔认为个体幼时父母的抚养方式是不道德行为可能的根源。他认为,在每一个正常的或是健康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区域用来专门记录和存储父母应答以及那些影响和刺激他们道德神经元的早期行为,比如爱与呵护还是冷漠排斥;我们被爱和被呵护的需要,以及反过来爱他人和呵护他人的需要,是作为一个道德观念在心理上表征的[11]。诺丁斯在考察了美国道德教育状况后,也感到对儿童关心不够是造成道德水准下降的主要理由[12]。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早期经验会塑造和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1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有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简单学习的能力,一旦儿童观察到了某种行为就有可能习得某种行为,获得一种难以更改的认知图式。
根据以上各种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行为的根源来自于幼年父母的抚养方式以及早期的教育方式,成年期一个人对别人的理解、尊重和同情,会与个体早期是否得到爱和关心有关,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可以推测个体在婴幼儿时可能经历比较糟糕的早期抚养方式。在成长过程中儿童和周围的环境存在交互作用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深深地印刻在大脑里,成为个体表现具体行为最深层次的理由和理由。

(四)道德与法律的优先顺序

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法律从外部规定了一个人必须遵守的最低行为标准,是从消极方面从外部约束人。它依靠国家强制机构来维持权威,依靠强力机构的惩罚手段来保证社会成员对它的遵守[14]。平时被我们攻击为不道德的很多行为实际上是触犯了法律的行为。道德是积极的,要求个体善待别人,如帮助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自我牺牲等等。它的法则是仁慈的法则,它界定的特点是不可能使用强迫手段,完全是一个人自愿、自律、主动的精神力量。道德的对立面是不道德,也就是不对他人好,而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强求的。乔治·弗兰克尔说我们看到了所谓真善美的高尚情操确实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仅仅是自我陶醉而已[15]。阿瑟·克莱曼认为法律的强制和约束将会保护人们对正义和善良的信心[16]。所以,法律必须成为为道德保驾护航的武器。我们难以想象,当一个社会一论文导读:极、和谐、温暖关系的人,一个有权利追求美好生活、获得社会的尊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希望避开受到任何伤害的人。当然,成为这样的人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需要有这种共同的社会认同,并且把这种认同内化成一种简单又自然、深刻又坚定的立场和情怀,在这种立场和情怀的指导下自然而然地对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个国家面对犯罪而束手无策的时候,当一个人在触犯了法律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的时候,我们还怎么去要求人们积极实施道德行为?道德就是对别人好,是完全利他的一种品质,当我们鼓励个体对他人好的时候,必须首先要用法律来保证他本人不受伤害。

二、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所讨论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可以复制和传递的、符合人性的、确信能带来好的结果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实现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个体在懂得生命作用的基础上,在观念世界里形成一种只有人才有的立场和情怀,这个立场和情怀坚定而彻底,能帮助个体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坚守道德底线。这个立场和情怀就是对人的理解、尊重以及同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人,一个拥有仅有一次宝贵生命的人,一个有感情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加积极、和谐、温暖关系的人,一个有权利追求美好生活、获得社会的尊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希望避开受到任何伤害的人。当然,成为这样的人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需要有这种共同的社会认同,并且把这种认同内化成一种简单又自然、深刻又坚定的立场和情怀,在这种立场和情怀的指导下自然而然地对他人好、对社会好,即使在外部力量威胁到那些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事的时候,即使面对灾难、对道德教育终极目标以及教育方式的深思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伤害的时候,即使我们必须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违反人性,也不会威胁到他人的生活。
边沁主张道德就是要求整个法律机构,立法的、司法的,加以转变,使之平等地关心一切人的福利和引导个人同等看待自己的和别人的幸福[17]。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旨在形成一种理解、尊重和同情人的立场和情怀,旨在推动个人幸福和人格完善,旨在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善和社会的凝聚力,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感受到只有人才有的那种崇高的境界和美德,更多地彰显一种美好行为所带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温暖的效应。

三、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

由于道德教育教育目标的特殊,所以特别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应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式。
苏格拉底不想人们只是重复那些他们听到的却不经过消化的东西,他希望通过追问、思索、激发和唤醒,被问者会形成属于自己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对生活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力。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采用这种方式。首先,确定对话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虚拟的形象。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都必须涉及本源理由——对人的思索。其次,鼓励所有的学生进行对话,鼓励不同意见,鼓励辩论,鼓励对话向着深刻的方向发展,能够对人、对生命、对世界进行追问。第三,需要老师指导,但并非是空洞的指导,是一种站在人的立场上的、具有人生智慧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启迪式的,是平等的,具有内在说服力,可以引导学生超越他们自身的水平和洞察力。第四,不要求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希望在结束本主题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该主题成熟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经过了对制度、对法律,以及对所有方面的考虑,这种观念已经真正触动了他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说,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18]。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从不同视角看待理由的能力,不会用混乱和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清晰的、开放的、公正的辩论过程,通过他们对人、对生命、对世界深层次地追问、思索、激发和唤醒,他们会对人形成本源的认识,会实现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会形成一种理解、尊重和同情的情怀和立场。
在探求道德教育之路的过程中,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身处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今天道德教育要做的,就是要依靠坚定的信念,寻找恰当的策略,在不同的个体心里播下理解、尊重和同情的种子,并且还要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耐心地培育这些种子,以至于最后发芽、开花。
参考文献:
[1][7][17]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11][15] 乔治·弗兰克尔. 道德的基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5] 孔丘.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4] 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美德可教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10] 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6)
[9] 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12] 内尔·诺丁斯. 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3] 谢弗.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4] 王育殊. 道德的哲学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6] 阿瑟·克莱曼. 道德的重量[M].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