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苦难教育两篇美文比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39 浏览:130399
论文导读: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写传主的不幸,给人一个印象:他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理由。如何正确认识苦难,如何面对苦难,周国平的《直面苦难(节选)》和马丽华的《渴望苦难》以不同的笔法,别样的构思给万千读者近乎一致的答案,那就是:领悟苦难,直面苦难,生命常青。真正热爱生命充满的人,不是他面对的苦难越来越少,而是他承受苦难的能力越来越强。
我们一般人会遇到哪些苦难,两篇文章以不同的文笔把它呈现了出来。
《直面苦难(节选)》选自作者的《人生哲思语编》。据作者说,是从自己作品中摘录出有价值并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和段落,分类加以编排而成。作者喜欢这种长短参差、自由灵活的“感悟体”。他喜欢柏拉图的对话、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蒙田的随笔、尼采的格言等,认为这些才是哲学的精品,是真正的诗。由此可见,本文的形式虽然是作者依据原文改写的,却是他最喜欢和擅长的,可以说代表他的写作风格: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深思的结果。他把苦难归结为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简洁明了。
《渴望苦难》是作家马丽华的一篇散文名作,文章句句含情、有些语句精彩而有韵致。就是这样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充满苦难的高原,起到了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她描写唐古拉山,描写藏北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描写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描写陕北农村一个老年的农家妇女的梦想,描写一位藏族青年写的关于雪灾的诗等等,其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再现雪域高原人的艰难生活图景,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俯瞰这恒定的大自然,来审视与这样的恶劣的自然顽强抗争的人类,由这样的人类社会进而深思自我,深思人生。她把苦难写得具体而触目惊心。
哲学的深思与文学的表现在文章的构思上也有所迥异。《直面苦难(节选)》层次明晰,逐层深入。前三个自然段作者把悲剧分为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比说明面对自然悲剧,我们应该勇敢地承受,维护人类的精神尊严。突出强调了人类未必倒下,与前文形成对照和转折。中间四段则呼吁人们应认清苦难的消极性,不用浮夸的言辞美化苦难,遮蔽苦难的真实面貌。最后一段作者否定了世俗对苦难的错误期待指出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苦难并不一定使人崇高。作者的感悟进一步抽象,上升为现代人心灵世界和存活状况的解读,充满个性化的思辨色彩。《渴望苦难》则首苦难教育的两篇美文比读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先从“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说起,由此进而说道人类的苦难,“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并指出这些苦难并不因为科技或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丝毫消减。作者用诗样的笔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藏北高原的苦难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对着地震、飓风等一切的天灾以及无常的人祸。面对这一切,藏北人并不认为是苦难,表现出的却是顺从和虔诚。在生动可感的描述之后,作者得出了“苦难是生活于世的动力”的结论,也明白了藏北高原感召她的魅力正是在于苦难,渴望苦难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同中求异,亦可异中求同。读了这两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它们表现形式虽差异较大,但其主旨却有共通之处。《直面苦难(节选)》没有“哲理散文”常见的学究气,感情真挚,笔带锋芒,字里行间饱含生命的。行文跳跃,段与段之间,形断意不断,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具象化的语句,直接点明深思的结果,弥散着灵动的气息,充满着跳跃式的诗性智慧。与传统的英雄主义“苦难观”不同,作者反对对苦难厄运的浪漫主义的美化,从平凡个体的生命感受出发,尊重芸芸众生的软弱天性,强调苦难的世俗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个体勇敢担当不能承受之重,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渴望苦难》的作者向往苦难,渴望苦难,绝对不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而是以自我放逐为载体,主体追求一种精神历程的磨练,从而使思想得到升华,使灵魂得以解脱的一种精神历程。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那生命的光彩将会全部剥落,更无幸福可言。渴望苦难是一种生活态度。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淡然的文字述说着苦难之于人生的作用和价值。渴望是因为倾心注目于人生的大苦难,是因为一份责任与使命,更是因为对自由执着的追求。两者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渴望苦难,直面苦难,战胜苦难。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作用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作者单位:江苏口岸中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xjylw/lw27376.html上一论文:阐述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