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我国女子教育近代化历程及其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18 浏览:18953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 要 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历了严重的不公平、不道德、不人道的待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学东渐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新观念,中国女子教育告别了蒙昧,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妇女解放运动,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女子教育 近代化 封建社会
:A
The Moderniz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Women's Education
LI Xinyi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China women suffered strict unjustness, immorality and inhumanity in a long feudal society. Chinese door was opened by force in Opium War. The movement of learning from westward brought new conception to China women, China women education began on the road of modernize and said goodbye to obscu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hina women education exerted an abroad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areer of our education, the movement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alter of society.
Key words China women education; modernize; feudal society
1 战争前的中国女子教育情况概述
在中国古代,夏朝便出现了学校,当时称为“序”、“校”和“学”。到了商朝,学校称为“庠”、“序”等。西周的学校分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最早的女性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里进行的,而是在家中进行教育和在民间进行礼仪教育。女子没有同男子一样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她们没有在学校上学的权利。而孔子儒家思想的确立为维护父权制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父权制社会里,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就是说,女子天生就是愚蠢的,她们和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这是对妇女的轻视,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儒家还提出了“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要“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出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受到父亲的支配;出嫁后,要听从丈夫的支配;丈夫死后,要服从儿子的支配。“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就是说女子在行为、举止和家务方面应做到说话细声细气,仪表不能花哨,要精通各种家务。
西汉的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这一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是出自天理,天不变,三纲五常也不能转变。他们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等级观念,使原本森严的等级更加分明,对妇女在社会中角色的扮演要求更加具体了。
封建社会要求女子要从一而终,流传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女子出嫁后要守节,丈夫死后不能改嫁,宁可饿死也不能失掉贞洁。在父权制的社会里,女性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这是女子存在的唯一目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误导作用。这种思想在明朝之前就有了,现在仍有人把它挂在嘴边。明朝的冯梦龙在其所著的《智慧全书》中就写道,“语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同时期的陈继儒在他的《安得长者言》中,也收录有“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语。这种说法为维持女子的愚昧,反对女子有知识,反对她们读书。女子要做的就是服侍好家人,料理好家务就行了。
这些言论和书籍是向女子宣传封建礼教及儒家观念的主要途径。封建社会这些旧观念、旧礼教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禁锢了所有人的思想,使妇女一直以来都处在社会的边缘,女子教育也就没有一席之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女子受教育的形式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女子10岁左右,就要求在闺房中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开始操持家务。还要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四德。女子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必读书目。最著名的有:刘向的《烈女传》、班昭写的《女诫》、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女则》30卷、陈邈妻郑氏写的《女孝经》、宋若华的《女论语》、司马光的《家范》、吕坤的《闺范》、蓝鼎元的《女学》、陈宏谟的《女教》、陈晚芳的《行言行录》等。①
以班昭的《女诫》为标志,东汉是封建社会女子教育内容定型期的重要时期。《女诫》成为中国女子教科书编写的典范。班昭将女子教育内容分为七大块:“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淑妹”。这七大块成为后世女子教育著作内容的主要范式。《女诫》首次提出的“四德”成为后世女子的德行标准。女子教育内容局限于简单的识字、记数及浅易经书,其深度和范围远不及男子。而古代的大才女,如李清照,蔡文姬等,接受的恰恰不是这种传统女子教育。
明末清初,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内部开始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启蒙思想家开始对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和规范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妇女发出了同情之声。李贽在当时对提高妇女的地位的呼唤,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李贽在《夫妇论》中指出:“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论文导读:岂可乎?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认为男女在智商上没什么差别,是妇女行动受到限制,不能像男人那样具有参与社会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才造成了她们与男人间的差别。他也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赞成寡妇改嫁,反对封建礼教的“贞洁”观。②俞正燮也反对女子单方面守节,同时他也极为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妇正,然后万事无不于正。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这实际上是对“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正名思想和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主从关系不能颠倒的关系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批判。此外,他还对“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指出,“谓妇人见短,不堪其学。诚然哉!夫妇人不出城,而我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及其作用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当如此,不可止夫妇之见为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认为男女在智商上没什么差别,是妇女行动受到限制,不能像男人那样具有参与社会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才造成了她们与男人间的差别。他也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赞成寡妇改嫁,反对封建礼教的“贞洁”观。②俞正燮也反对女子单方面守节,同时他也极为反对女子缠足。
明末清初的这些思想家对封建纲常提出了质疑,反对歧视妇女,反对在肉体上摧残妇女,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他们的理论是先声,为后人更彻底、更深入地批判封建的纲常关系奠定了基础。
2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与列强的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相联系的。1840年,战争轰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清朝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合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古老的中华帝国被无情地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中去,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着不可抗拒的变化。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和嬗变,可以从女子教育价值观、女子教育内容和女子教育形式三方面来显现和考察。③

2.1 女子教育价值观的变化

战争使中国人痛定思痛,一些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在寻找自强的道路上,注意到了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女子教育的落后是中国的一大弊病,他们认识到女子是富国强兵的有力支持。于是就有了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学堂——经正女学,学校创立者经元善非常重视女子教育,面对社会上反对开办女学的言论,他反驳说:“弟所以发愤而欲急兴学堂者,本为移风易俗之助云耳。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学能识事理也。使君不识一字,有何能明辨今日之事哉,必囿于妇人而已矣。”他又说:“妇女因不读书,不能明天下事,凡言论事功,皆依靠男人,则中国人去其一半矣,西人谓五为半教之国,乍闻之必愤惊,然细思之,非半教而何耶?”可见,经元善将女子教育的价值提高到改造国民的高度。
清末思想家梁启超在考察欧美列强之后,得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的结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梁启超认为女学与国家之强弱成正比关系。
1905年,丹忧撰文主张恢复女权,认为恢复女权必以开展女子教育为预备,其关系有六:(1)先兴教育,而后女子之能力强;(2)先兴教育,而后女子之见解深;(3)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善于交际;(4)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富于公德;(5)先兴教育,而后女子明于大义;(6)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善于抉择。女子六方面的变化,皆取决于女子教育。所以,“惟兴教育,而此女权堕落之病根可以洗处净尽病根去而元气复,以言女权,庶几近之。”他一言断决之曰:“中国女子不患无权,患无驭权之资格;不患无驭权之资格,患无驭权之预备。预备维何?曰教育而已。——吾不暇哀中国女子之无权,吾先惧中国女子无女权之预备。”④堪称将女子教育价值强调到了极致。正是有一批开社会风气之先河的人,为女子教育奔走呼号,才使国人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开创了女子教育大发展的新时代。

2.2 女子教育内容的发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教育内容局限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和少数几部女子教育著作。女子教育内容的近代化,是在战争之后,1844年,传教士阿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的课程内容有圣经、国文、算术、缝纫、刺绣等。这是中国女子教育内容近代化之先声,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女塾在教育内容方面做了探索性试验,为以后中国人创办自己的女学提供了教育内容的模式。
中国自创的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教育内容已与传统的女子教育内容完全不同。经正女学的创办者认为应教授西学,包括算术、格致、光学、电气学、化学、重学、声学,以及测量、图绘、医理、蚕织,同时认为百家经史、考据之学可完全抛弃。以后,纷纷开办的女学,教育内容均以西学为主,可见女子教育内容的近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2.3 女子教育形式的更异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形式千年不变,近代之前一直是由家庭承担的,家庭为女子毕生的学校。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的打破是以教会学校宁波女塾为标志的。通过教育,女子产生了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们积极投身社会,对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统计,1844年至1860年期间,教会在五个通商口岸共设立了八所女子学校。此后,女校逐渐向全国蔓延,至1907年,仅天主教会在我国江南地区就设立了697所女校,在校学生多达15300人。⑤
经正女学虽然存在时间很短,招生亦不多,但起到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此后,民间办女学的舆论日趋活跃,一批女子学校相续开办,如上海的爱国女学、无锡的竞志女学、南京的旅宁第一女学。到1903年,国人自办女校增至17所。到1907年,清政府正式承认女子教育,当时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此举更鼓舞了女校的创立,此后,女校广泛建立。辛亥革命后,形成了女子教育较完整的学制系统。
女子学校的单独设立,相比于传统单一的女子家庭教育,有了质的飞跃,但女子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经费远逊于男子学校。有识之士便有意撮合男女合校。此论一出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多次激烈的唇舌剑,教育界才勉强同意在小学试行男女同校。1920年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女禁”,公开招收女生论文导读:展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它的兴起和发展反过来又冲击着封建社会的纲常。许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们有着开阔的视野、远大的抱负,心系民族与国家的危亡,她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部分。如陈颉芬创办《女报》、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广大妇女还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要求而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入校,以后各大学纷纷效仿。到了1922年,大学女生共有887人,占总人数的

2.54%。

女子教育发展的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但从此开始了文明教育的历程,告别了蒙昧的昨天。
3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在妇女解放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我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及其作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3.1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女子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女子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战争后,中国有了女子学堂,但一直未被清政府纳入钦定范围,直到1907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通过《女学堂章程》,它是在男子教育之外,另设一条教育轨,男女教育形成不同的两轨,男女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就享受不到同等教育权利。终于在1922 年,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不分男女性别的单轨学制,彻底抛弃了以前的双轨制教育,规定了男女享有同等教育权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创举。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变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重要部分,同时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中国女子教育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十九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它的兴起和发展反过来又冲击着封建社会的纲常。许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们有着开阔的视野、远大的抱负,心系民族与国家的危亡,她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部分。如陈颉芬创办《女报》、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广大妇女还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要求而奋斗,如成立女子国民会、女学研究会、留日女学生会等。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成立时,就有包括秋瑾、何香凝等232名女盟员。辛亥革命期间,许多女性以大无畏的精神参加各种武装斗争,如组织女子北伐队攻打南京,还积极为革命募款,慰问伤员。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女性的存在和努力,逐步转变了人们对传统女性的看法,开始以新的目光审视她们作为“人”的存在作用和价值,这些变革中国社会观念,推动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些女性用她们的知识、勇气和行动打击着中国社会的保守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3.3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唤醒了女性自我意识,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女性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女性的视野,她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她们的意识经历了从“贤妻良母”到“男女平等”的转换。通过接受教育,她们获得了全我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及其作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了健全独立的人格,提高了自身的存活能力。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才干,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性。
随着受教育女性的增加,逐渐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知识女性群体,她们出于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国家兴亡的责任,开始自己创办报刊,组织团体,参加革命。女性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开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为中国妇女运动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注释
① 史静寰.妇女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22.
② 史静寰.妇女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327.
③④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
⑤ 吴小卫,刘炎.略论近代化中国女子教育之特点[J].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4(6).
参考文献
[1] 阎文芳.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特点及启迪[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2] 杜学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3] 王珺.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价值述略[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4] 赵叶珠.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的演进及评析[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