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基于文化、学科思想指导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82 浏览:85847
论文导读:
摘要:该文从观念形态、制度行为、物质形态方面反思了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状况,分析了高职教育内涵不足的理由,指出高职院校传承大学文化必须要坚持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建设,坚持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内涵建设,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底气。
关键词:大学文化;学科思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1005-1422(2013)11-0022-04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后示范建设阶段,后示范建设应该建什么?如何建?是高职教育界面对的新理由,值得研究、深思和探索。

一、高职教育发展目前状况反思

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回顾和反思我国高职教育就会发现,虽然外延的扩张和体量的增大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所占有的份额却不算大,高职教育没有特色、没有积淀,完全靠金钱堆积、打造,呈现出严重的内涵不足。
从观念形态上看,我国高职教育一开始就提出了打破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口号,提出理论“必须”和“够用”的思路,课程体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跟着政府文件一次次的变动而不断地变化,从专门人才(199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应用性专门人才(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教高[2010]8号)、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现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2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从来就没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定位,而是上面怎么讲,下面就怎么说。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极其功利性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毕业生什么时候上岗学校就什么时候放学生离校。忽视和淡化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规律性而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有外延而无内涵的现实结果。
从制度行为上看,在“满足社会需求,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思想指导下,高职教育全面加强技能训练、广泛开展项目化教学、各类技能竞赛四处开花,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了岗位、强化了技能却忽视了基础、淡化了理论,把高职的培养目标与中职混为一谈。特别是半年顶岗实习硬性要求的走偏更是把学生送上对学生发展没有太大作用的流水生产线,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和流水线上的“活机器”,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的缩水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理论不厚实、基础不牢固、发展无潜力。
从物质形态看,在上述教育理念指导和文件、规定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思路被项目化教室、实训中心取代,建设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建设过程以购买完整装置为主,实验实训以训练技能为核心,大量经费全部投入到低层次的技能训练设备上以满足各类技能训练的需要,而忽略了作为高等学校重要内涵支撑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几年来,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总值和总量不断增大,但却基本是层次低的,好看不好用。
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各专业大类的就业目前状况满意度仅为44%,专业相关度为60%,而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却高达52%,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仅40%,毕业生离职的主要理由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分析毕业生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离职,其实并不是企业满足不了毕业生的发展,而是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无法满足企业要求,麦可思调查显示2012届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应该改善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41%)以及“课程内容不适用和陈旧”(18%),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着理由。[1][2]
·前沿理念·1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看似繁荣,实际上内涵不足已初现端倪:高职的社会影响力小、吸引力低,社会和民众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可;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的不屑,没有像样的成果,没有与本科院校抗衡的实力,对本科院校的发展构不成威胁(高职就业率远高于本科、硕士、博士,但并未看到本科院校的严重危机,高职院校面对生源危机而本科院校并无担忧,考生照样蜂拥而至);行业、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的依赖和需求的不强,和高校合作首先想到的是本科院校等等,都是高职教育内涵不足的具体体现。
高职教育内涵不足理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长官意志、行政指令”的结果,无论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是行政决策的影响,高职院校往往紧跟政策而很少有自己的深思,以至于由于人才规格定位的模糊和偏差导致了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偏差。另一是高职院校盲目跟风、自降标准、主动背离“高等”行列的自身理由造成。所有这些,究其根本理由还是因为我国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缺失,无论是政府行政部门还是高职院校本身,从一开始就没有把高职真正作为“大学”来建。因此,这十多年来,从高职院校看,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虽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但并没有形成很强的特色、亮点、实力和优势。从高职教育整体看,还不足以承担解决工程实际理由能力,不足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落地生根,不足以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导致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小、吸引力低,本科院校不屑一顾也就不足为奇。

二、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的重点

后示范建设建什么?由前述论文导读:
分析可知,后示范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内涵建设。高职内涵建设是自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以来提出的新命题。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以来,重点强调高职的社会服务能力,正是看到了高职教育发展几十年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内涵建设要求。2012年,已经持续了六年的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有四项正式纳入教育部全国技能大赛系列,并将“化工总控工”更名为“化工生产技术”、“化工检修钳工”更名为“化工装备维修”、“化工仪表维修工”更名为“化工仪表自动化”、“分析检验工”更名为“工业分析检验”,从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个信号,这就是教育部已经注意到高职院校以“工”为主的技能大赛出现的偏差,实际上也反映出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质疑和修正。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抱怨“高职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高职毕业生专业视野、研发能力高于中职生而岗位能力高于本科生,因而形成“高职生比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但两三年后高职生“冲劲”明显不足,绝大多数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距离也逐步拉大[3],由此也可看出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理由。
高职由外延向内涵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说是机遇,因为所有高职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谁不抓住这一机遇谁就会落后。说是挑战,实质是谁能把握“内涵发展”的实质,谁就能发展得更好更快。那么究竟什么是内涵?目前看,从上到下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应落实到一点,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经常讲高校的三大功能(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在这三大功能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反哺人才培养。如何提升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是关键,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真正体现内涵的核心所在。
突破内涵建设的瓶颈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首要理由。条件不足是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一。由于多年来高职院校低水平、低层次的投入,很难担当起高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环境不佳是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二。多年来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能力环境的建设而极少提科研,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氛围不足,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意识极其淡薄。师资的低水平、低能力是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三。高职院校教师的年轻化、研究生化程度愈来愈高,然而,原本都一样的研究生毕业进入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技能性教学训练和教学实践过后已经成为熟练的“教书匠”,而以研究见长的科研能力几乎丧失殆尽。同样,一批由本科院校调入的院(校)长也只能整天跟着相关的指挥棒团团转,一些很有价值的大学理念和经验却很难用于指导高职院校的建设实践。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从思想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方面来一个大的转变,才能真正将高职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生质的飞跃。

三、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的路径

后示范建设如何建?高职发展的出路何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学科思想指导、做好高职教育的提档升级是关键。首先,在观念形态上,要反思十多年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能不能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能不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我们的高职院校为经济增长培养输送了大规模的、与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基本相同的低技能普通劳动者,已经严重违背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应该说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理由,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扭转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高”字上狠下功夫。在制度行为上,要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不是一定要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技能、顶岗实习? 2012年12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13年起,全省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统一由现在的一年调整为半年,理由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长时间、低效率的实习有比较多的反映和意见”。由上可见,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质形态上,要加强高层次的投入。十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职”而把“高”已经丢到了一边,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已经难觅“高”的身影,毕业环节更是以半年顶岗实习为主,能够体现“高”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的毕业设计大多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殊不知高职,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为此,必须大声疾呼,高职教育教学再不能只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了,高职院校如果再不重视“高”的建设必将会失去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传承大学文化的最好契机,大学的思想、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大学的人文都可以在内涵建设中得到很好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体现,而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建设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强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际上只看到了高职发展内涵不足的“表”,如何治“本”却没有提出策略。为什么高职教育的内涵不足?分析其几十年发展轨迹就不难发现是因为缺少大学文化氛围,没有学科思想支撑,无论是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科”二字踪影难觅。高职院校中只谈重点专业、一般专业,绝口不谈学科分布,更不谈什么学科支撑下的专业。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也只是简单地根据行业发展、社会需要,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的分布因此十分分散,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叫得响的拳头专业,即便有,也只是一些貌似强大却少有内涵的所谓“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由于专业根基的“浅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层次,与中等职业教育为伍一起培养各工种、各岗位的“工”,人才培养模式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各种具体的、单一的技能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的素质养成。因此,治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不足的“本”就在于理清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加强学科思想指导下的专业建设,这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论文导读:
无需从学术角度论述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树的干与枝叶的关系。学科是干,专业是枝叶,离开了干的枝叶注定是要枯萎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于多年来高职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很少或没有从学科思想出发,所以虽然体量较大,但没有干或干很细,因此还不能称其为树,说是草可能有点过,但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灌木丛”。这一点在高职教育多年的发展中很少深思,也没人深思,因为人们已经熟悉了跟着上级文件随波逐流,高职已经到了谈学科、谈理论色变的程度,似乎高职教育就不该和学科、和理论有丝毫瓜葛。现在,要想使灌木长成大树,恰恰必须认真深思学科思想指导的理由。
多年来围绕技能、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已经投入不少、做了很多,目前高职进入内涵建设阶段,特别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发展高职本科势在必行,高职教育教学的大方向就要有所转变,绝不能沿着原来的路朝低层次培养目标继续下去,无论是在示范(骨干)建设、还是实验室投入上都要兼顾学科发展、科研开展和社会服务。要建立起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设置及退出机制,合理布局专业分布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增强专业的综合竞争力。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由目前注重较低层次的技能培养转向加强学生基础的厚实、系统知识的掌握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队伍建设要把教师从大量没有太大价值的低层次活动和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一些有益于高职内涵提升和升格发展的储备性工作。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努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持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建设,坚持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内涵建设,高职教育才能真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有实力、有底气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才能真正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html/c/2013jylps/index.shtml,2013-06-09.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王寿斌.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深思[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2(6):4-18.
[4]蒋娇.化工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PPT)[Z].北京:麦可思研究院,2012.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