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英语谚语汉译之跨文化交际语境和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835 浏览:46685
论文导读:,因此西方人眼中,“dragon”是凶残、邪恶的化身,与“凶暴”联系在一起,它的喻意是“凶暴之徒”或“恶厉透顶之人”,而且尤指妇女,英语“theolddragon”指的是魔鬼。所以,现在有人倡议,中国的“龙”字应翻译成“ChineseDragon”或干脆造一个英语单词“Loong”来表达。又如另一动物12下一页
摘要: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环境、社会习俗、历史文学和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五个方面对英汉谚语形成的语境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总结出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注释翻译、对称翻译、特殊句型翻译等六种具体的策略策略来汉译英语谚语,以期能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谚语,使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增强表现力,助益于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 语境 英语谚语 汉译 分析和策略
:A DOI:10.3969/j.issn.1672-818

1.201

4.17.010

1引言 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外交流将更加频繁。交流需要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谚语(Proverb,亦称为“Daughter of experiences——经验的女儿”)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民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常用一两个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语言中活跃的因素,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生活实践经验的规律性的概括总结,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并且较为定性、富有知识、思想和教育作用的艺术语句,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髓,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反应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也是语言的精华。了解谚语,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途径,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其表现力,对交流是极有助益的。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新一届中国政治局常委的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面对各国媒体的公开讲话以其清新平和、朴实无华的风格获得极高赞誉,其中引用的一句汉语谚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跨文化交际学”和“语境”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研究目的“概括说来,是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理由,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该学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于美国,是为适应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外交往快速增长的需要而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由传播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其产生发展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因而发展迅猛。
语境(Context),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而且语境也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英汉谚语同样都是英民族和汉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富有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既有字面作用,也有内涵作用,又有比喻作用,还有外延作用,反映了英民族和汉民族的各自文化特点。通过以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从语境入手,我们对谚语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宗教环境、社会习俗、文学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影响均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由此才更有助于语言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
3英汉谚语语境的跨文化分析

3.1自然地理语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然地理语境不同,英汉谚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海,历史上主要以海洋渔业为主,它的谚语多与“sea”、“fish”、“ship”等有关,如“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捉鱼不要怕湿脚),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中国大部分的国土不临海,人们的生活主要是依附在陆地上进行的,山多,传统以农业为主,谚语中的词语多与“土”、“山”、“林”、“树”等有关,如上述英语谚语汉语类似的表达更为形象的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树倒猢狲散”。

3.2宗教语境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体现在英汉谚语表达的差异也不同。英语国家人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中常出现“上帝”、“基督”、“罗马”,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男人负责求婚,上帝负责处理),“Every road leads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古人多信天,认为“天人合一”,如同一内涵的谚语,汉语的表达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殊途同归”;两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在中国兴起后,汉语中也出现了与之相关的谚语,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3社会习俗语境

中英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同一事物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例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神圣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在汉语中,龙是褒义的,描绘热闹场面我们用“龙腾虎跃”,渲染喜庆气氛有“龙凤呈祥”,怀才不遇的人被称为“卧龙”,勇猛威武的人被比作“蛟龙”,中华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可“dragon”在西方神话中是一种形似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的怪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西方人眼中,“dragon”是凶残、邪恶的化身,与“凶暴”联系在一起,它的喻意是“凶暴之徒”或“恶厉透顶之人”,而且尤指妇女,英语“the old dragon”指的是魔鬼。所以,现在有人倡议,中国的“龙”字应翻译成“Chinese Dragon”或干脆造一个英语单词“Loong”来表达。又如另一动物论文导读:“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谚语里就有“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来表示贬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体现在谚语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ownday.”上一页12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谚语里就有“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来表示贬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体现在谚语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