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节日:传统文化表演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00 浏览:93414
论文导读: 一、施洞:节日与刺绣的摇篮施洞,苗语称“展象”,意译“赶场的平地”。自古这里船只源源不断,挑起了古代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的重任,加之现在交通的便利,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这里集中了大量的苗族民间工艺品,有银饰,也有刺绣。施洞苗绣被认为是苗绣中的精华,从工艺上来说,施洞刺绣的特色主要以破线绣为主,辅以
【摘要】苗绣被视为当地苗族人一笔珍贵的财富。以贵州施洞为代表的、具有苗族特色的龙舟节作为具有公共性的表演场赋予苗绣特定的文化作用和存活空间,也为它的传承、保护、弘扬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笔者今年六、七月在施洞做田野调查,对当地苗绣进行了考察,也参加了当地举行的龙舟节。本文将分析节日对苗绣的作用及苗绣是如何在龙舟节这一表演场得以展示的,从而阐述节日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深思。
【关键词】施洞龙舟节 苗绣 表演场 传统文化
节日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及其在节日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场所。有学者认为“节日生活以其公共的时间性、空间性以及独特的行为方式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贵州施洞龙舟节作为公共性载体能够较好地展示、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契机。

一、施洞:节日与刺绣的摇篮

施洞,苗语称“展象”,意译“赶场的平地”。自古这里船只源源不断,挑起了古代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的重任,加之现在交通的便利,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这里集中了大量的苗族民间工艺品,有银饰,也有刺绣。施洞苗绣被认为是苗绣中的精华,从工艺上来说,施洞刺绣的特色主要以破线绣为主,辅以锡绣、辫绣、锁绣等其他针法。一般破成2至3根,本地线的话,可以破到5至6根,有些文章也记录到有的破线绣可以破到14至15根,其难度可想而知。施洞的地理环境还孕育出了不可复制的、具有苗族特色的民族节日。这样就使得施洞不同于其周边那些乡镇,在这里可以看到艺术、节日和商业相结合的、氛围浓厚的盛事。

二、施洞龙舟节作为苗绣的表演场

相传在远古时,江河边住着一个名叫保的苗家渔民,他有一独子名叫九宝。一天,保公带着九宝到潭边捕鱼,突然阴霆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九宝不幸被盘踞在清水江深潭中的一条恶龙吞噬。保公悲痛万分,激愤之下,他潜入河底杀死恶龙。并发动沿岸村民拦河断水,七天七夜后,水枯龙现,保公杀死恶龙为民除害,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从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附近村民闻讯陆续赶到分食了龙肉。这以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人们都在清水江上举行龙舟竞渡,以此纪念保公,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如今的龙舟节由最初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民族节庆活动。因此,将龙舟节和苗绣联系在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不仅仅将人和人、人和物更自然和巧妙地连接起来,而且可以激起本民族文化认同、繁荣。

(一)施洞苗绣的展示

施洞龙舟节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还融宗教、服饰、饮食、歌舞等为一体。划龙舟的参与者为男性,他们会着纯手工的传统服饰。杨正文教授在其著作《苗族服饰文化》中也以龙舟节水手的服饰为例,对服饰与节日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节日中特定的内容成为某些特定服饰得以长期保存的基础。如贵州台江县施洞‘龙船节’鼓手的黑边红色背心,传说是代表熏死恶龙的烟和火。所以不管划龙舟的水手换了一批又一批,岁月过去一茬又一茬,但黑边红背心的款式依旧。”女性和小孩在节日中更是会精心打扮,到街上游行或踩鼓,游客可以随时加入,这样盛大的节日是苗绣找到自己表现场所的最佳时机。

(二)施洞苗绣制作工艺的传播和传承

作为特殊公共文化空间的施洞龙舟节利用其参与者众多的优势,无形中将苗绣的制作技艺展示给人们。一方面将苗绣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活态的传承,一方面也为当地妇女带来经济收益和自豪感。再者,节日活动中群体的心理是较为统一和积极的,美好的节日气氛更容易将苗绣的制作技艺拿来交流。“一个节日的参与者越多,它的公共性也就越强。节庆活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建立一个临时的‘庆祝共同体’。”

(三)保护施洞龙舟节与苗绣并重

王霄冰教授在《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说到:“保护传统节日,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传统,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代代相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合理地利用传统,让传统服务于今天。”苗绣的传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节日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在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仅是要我们保护其中的某一项,更是要将此项以及其表演场看作一个整体同时进行保护,因为在每一项传统文化保护的进程中都需要存活的土壤,不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结语
面对多彩浩瀚的苗绣,除非你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或如饥似渴的信息摄取欲或者你久经沙场,能说出任一一款苗绣的产地、绣法或其他基本信息始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苗绣本身精湛独特的工艺外,其展示平台的知名度往往能决定某款苗绣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会发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鱼之于水一样。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一种文化都像是个容纳箱,每一种诉求都能在其中得到满足。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脱离孕育自己的土壤和遥远过去的叹惜无需太执意,而在于通过多方的努力来展现出文化的美感及震撼力。这种美感和震撼力是建立在自我根性和民族自豪感之上,在积累了多方力量之后,让传统文化展现出和谐美和别致美。
参考文献:
[1](清)蔡宗建.镇远府志[M].贵州省图书馆,2010.
[2]范玉梅.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叙述研讨会专辑[M].学苑出版社,2007.
[7]周星.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读本[M].学苑出版社,201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whlw/lw43893.html上一论文:简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