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滇西边区文化内涵与特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79 浏览:21178
论文导读: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着不同的区域文化特征,而以大理、保山、德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云南西部地区,因为紧邻缅甸,与缅甸文化以及印度文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与云南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呈现出显著的地方特色。

二、滇西边区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一

摘 要: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以德宏为代表的滇西边区独处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民族(民系)特征和开放、包容和融合、和谐的精神特征。
关键词:区域文化;滇西边区;文化内涵;特征
1007-0125(2014)08-0353-01

一、区域文化概说

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化群落”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人类存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引发了不同的人群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和区域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区域文化形成以后,便成为一种内部力量保持本民族和本区域文化的个性或者独一性。纵向来看,历史上有六大文明,包括:两河流域、埃及、中国、印度等文明,这些文化的形成与划分无疑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中国国内情况来看,也存在着燕赵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以及滇黔贵文化的划分说法,这些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而云南地理情况错综复杂,自然气候立体性分布,交通闭塞,人们固步自封,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滇西边区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着不同的区域文化特征,而以大理、保山、德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云南西部地区,因为紧邻缅甸,与缅甸文化以及印度文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与云南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呈现出显著的地方特色。

二、滇西边区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音乐艺术。滇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寒冬,造就了世居少数民族热情善良、慈善温同时又豪放野性的民族性格,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和农闲欢庆祭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舞蹈、乐器等音乐艺术文化,比如傣族的“孔雀舞”,舞姿轻盈,造型优美独特,反映出傣族人民热爱生活,崇尚美的民族性格,而景颇族的大型舞蹈“目瑙纵歌”则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
(二)文学艺术。滇西文学以世居少数民族文学为主。古代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渐渐有了语言,接着用这些符号来表达感情、生活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于是就有了歌谣、神话和传说等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形式以诗歌为主,傣族叙事长诗大约有五百余部,这些数千行、数万行的宏篇巨著弥补了我国文学史上没有叙事长诗的历史。
另外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 抗战文化。1941年至1945年,在中国人民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军队由滇西出境援助英军抗击日寇,而后回国作战,滇西人民积极抗战,热血反击,在滇西这片热土上谱写了一篇篇悲壮的抗日史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财富。

三、滇西边区文化的特征

第一,地域特征。 云南西部则以高山小盆地为主,海拔高,气候呈立体型分布,造成山地经济特征;境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提供了丰富的水力和交通资源;它们切割山体,又因岩性不同造成诸多关隘, 使之成为相对隔离的地理区域;动植物繁多,植被覆盖率达 70%以上,生态资源优势至今突显。这些都与云南其他区域文化具有显著区别。
第二,民族宗教特征。相比其他区域文化,滇西的居民民族种类更加繁多, 期间也经历了数次外族迁入的情况。在滇西边区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区域内的各民族显然进行了融合和交流,各民族风俗习惯有了交叉,比如德宏的傣族和德昂族都有泼水节,仪式内容也是高度相似;与此同时,由于与缅甸接壤,因此与缅甸、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频繁密切,尤其在宗教上,深受其影响,傣族全民族信奉佛教,景颇族和阿昌族多信奉基督教,宗教信仰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博大、和谐的精神特征。滇西地区在地理区位上有着漫延的边境线,和缅甸只是一步之遥,气候则受印度洋海洋湿润空气的滋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形成了滇西边区民族和善、多元、包容的民族性格,各民族和谐相处,对待外来来客热情真诚、毫无保留,造就了博大的民族性情;另外优越的自然环境给予当地人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要经过艰苦的劳动就能解决存活理由,同时也受佛教教义的影响,滇西人民对待自然持有一种感恩、敬畏的心态,对待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滇西地区各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总是保持着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1986 (2).
[2]冯天瑜.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J].江汉论坛, 2002(1).
[3]陈侃言吕嘉健曾强等.中国地域文化论[M].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
孙晓川(1978-),男,山东枣庄人,文学硕士,德宏师专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艺术传播;
黄 苹(1987-),女,云南德宏人,法学硕士,德宏师专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whlw/lw37759.html上一论文:论文学作品中跨越文化交际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