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从目论看《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58 浏览:84408
论文导读:hosewhohegoodfoodandcannotenjoyit—thecooks--andthosewhoareindailytouchwithrareeditionsandfinebindingsbutcannotreadthem--themothsandbookdealers.在中国古代,“牙签”是骨等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12下一页
【摘 要】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文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林语堂英译《幽梦影》的分析,发现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用了意译、音译加注等手段。林语堂先生翻译《幽梦影》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他在翻译中运用的这些策略,以归化为主。本文试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幽梦影》林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幽梦影》;文化负载词
1、引言
在《幽梦影》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能否将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好,是一个译文成功的关键。所谓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在其原始作用或概念作用之上,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作用的词语。就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而言,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汉语文化具有而英语文化没有的词语,或是英语文化具有而汉语文化缺少的词语,这类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最具特色。另一类是英汉词汇均有的词语, 但在两种文化中却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联想作用。这些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其语言词汇系统影响和制约的产物。林语堂恰到好处的将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出来,便于让西方人接受。

2、理论基础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目标”(aim) 或者“目的”(purpose),20世纪70年代由维米尔引入翻译理论,以之为专业术语,表示译作或者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为核心的理论。[1] 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作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根据根据目的论, 所有的翻译遵循的主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策略。 换言之,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决定翻译行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些接受者群体为译本接受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 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目的性。因此,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要知道的。[1]

3、《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Nida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根据上述分类,《幽梦影》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具体分为:生态文化词、语言文化词、宗教文化词、物质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下面就目的论对《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

3.1 生态文化词

生态文化词是与自然有关的文化负载词, 包括植物名,动物名和季节名等。文化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名等等。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不同和存活地域的差别,造成了中西方民族认知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幽梦影》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有:樗,蓍,廌,鲲,鳞虫,紫燕。
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
Be a goldfish among the fish and a swallow among the birds. There are like Taoist fairies who go through life like 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 safe from harm from those in power.
鳞虫指各种有鳞的动物,包括鱼类、某些爬行动物(蛇、蜥蜴、鳄鱼等)及传说中的龙等。而林语堂采用归化策略中的替换法, 用译语中的the fish鳞虫,虽然鳞虫就不包括某些爬行动物了,但是译文因其易懂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羽虫,我国古代所称的“五虫”之一,身体有羽毛的动物(即鸟类),翻译为the birds,直接明了,又符合原文。紫燕,体形小而多声,颔下紫色。可是,译文直接翻译成a swallow.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a swallow is a all bird with long pointed wings and a tail with two points, which spends the winter in Afraid but flies to northern countries for the summer. 很明显,文中的紫燕和a swallow 不是同一种鸟,但是他们形状上大体相似,而且都是迁徙鸟类,如果明确解释紫燕,不仅使译文拖沓,而且译文读者可能会不明白。

3.2物质文化词

物质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日用物品、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等等的条件。世界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所用的物质产品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幽梦影》中出现了汤镬,阿堵物,牙签玉轴,钟,磬,毫厘等物质文化词。
(1)含徵曰:金鱼之所以免汤镬者,以其色胜而味苦耳。
Hanchen: The goldfish escapes from harm because its flesh is bitter to the taste.
汤镬,烹人的大锅古时叫做鼎或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颜师古说:“鼎大而无足曰镬。”因为烹人要用鼎或镬,所以,古时就把这种酷刑叫做镬烹、鼎镬或汤镬。很明显,译文中没有解释汤镬的构成,用归化的策略把把汤镬翻译成harm,取其酷刑之意,更为读者所接受。
(2) 弟木山曰:有山珍海味而不能享者,庖人也;有牙签玉轴而不能读者,蠹鱼也,书贾也。
[Younger brother] Mushan: There are those who he good food and cannot enjoy it—the cooks--and those who are in daily touch with 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 but cannot read them--the moths and book dealers.在中国古代,“牙签”是骨等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论文导读:
,以便翻检图书。“玉轴”是用美玉制成的卷型书的卷轴,也是为了查阅图书。原文中用借代的手法,指的是精美的图书。在译文中,林语堂没有将其原来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翻译为“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恰到好处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3.3社会文化词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特点和形式以及对个人、社会和阶层的习惯称谓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特色、习俗文化和称谓方式,这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词语。《幽梦影》中出现了中山狼,邑侯,科第,豪右,花案,道学,晋代之风流等社会文化词。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货材,清闲可以当寿考。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6页)
To enjoy literary fame can take the place of pass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 to manage to live within one's means can take the place of wealth; to lead a life of leisure can well be the equivalent of a long life.
科第指汉选拔、考核官吏时评定科别与等第的制度或者科举考试,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在翻译时,若逐字翻译,就会产生歧义和误解。林语堂在翻译时,采用归化的方式,便于英美读者接受。

3.4宗教文化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形态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的崇尚心理和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和语言翻译上的障碍。《幽梦影》中出现了例如黄泉,缩地,少君术,缁黄的宗教文化词。
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渔樵也,农圃也,缁黄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There are those who he the beauties of forests and hills before their eyes, but do not appreciate them—the fishermen, woodcutters, peasants, and the black and yellow [Buddhist and Taoist monks]--and others who he gardens, terraces and women, but often fail to enjoy them for lack of time or of culture--the rich merchants and high officials.
缁黄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这里分别以僧人和道士穿的衣服指代他们,所以,林语堂在直译的同时,又用加注的策略,把缁黄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翻译出来了,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这是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3.5语言文化词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会引起翻译理由。由于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翻译时就会涉及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些特殊性可能会反映在语音、词素、词汇和句法上。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Of all things one enjoys leisure most, not because one does nothing. Leisure confers upon one the freedom to read, to trel, to make friends, to drink, and to write. Where is there a greater pleasure than this?
汉语句子多重复,如 “闲能则……”,这样是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但是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省译的策略,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从而使译文简洁明了,顺畅自然。林语堂巧妙地删减掉了源语里一些重复的部分又保持了源语的作用。
4、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幽梦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中英文化负载词存在五个方面的差异,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宗教文化词和语言文化词。中英文化差异悬殊,两种语言之间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所以林语堂采用了音译、意译、直译加注等策略,争取让西方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了解的信息等同于原文读者所获取的信息。林语堂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为指导,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以异化为主的方式,力求保持原文化的异质性,同时译者采用了添加注释的手法,一方面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则适度丰富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 Routledge,2001.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张潮.林语堂英译精品:幽梦影(汉英对照) [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