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36 浏览:26468
论文导读: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镇南月琴2002年6月,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8月,镇南月琴制作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3月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具有鲜明的民族价值南华县镇南月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镇南月琴

【摘要】 镇南月琴有着渊源流长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300余年,其绚丽灿烂的文化背景、精细的做工、美观的造型、淳厚的音色驰名中外、久负盛誉,加强对镇南月琴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及作用。
【关键词】 镇南月琴;保护传承;文化产业
南华县地处楚雄州西部,享有“九府通衢”、“革命老区县”、“生态美食城”、“野生菌王国”之美誉。全县国土面积2343平方公里,辖6镇4乡12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3.7万人。镇南月琴制作工艺在南华县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近几年来保护传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大力发展先进民族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镇南月琴作为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人民群众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人民群众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加强南华镇南月琴的保护传承对推动南华县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镇南月琴发展历史

南华县于1257年设欠舍千户,1275年改镇南州,1913年改镇南县,1954年改为南华县,1958年并楚雄县,1961年恢复南华县。镇南月琴从1275年镇南州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制作历史悠久,已有300余年。因形如满月,故名月琴。清代即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民国年间制作坊多集中在城内,有抱月斋、得月斋、得月楼、玩月轩等约二十余店,以抱月斋店主郭纯熙、郭缉熙所制最为著名,远道慕名求购者甚多,出售全滇外,尚销往泰国、缅甸等地。解放后,成立了月琴社,月琴制作发展到鼎盛时期,大量销往大理、腾冲、保山等地。时期,受“破四旧”的影响,月琴社停止制作月琴。到1985年,南华县龙川镇蟠龙村委会大村的李发枝(彝)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存得约百余年得龙头圆形琴;龙川镇西街的李书先制作的八方形琴计四把,于同年2月15日至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楚雄—神奇美妙的彝州》彝族民族风情物展,随后,抱月斋传承人制作的月琴被省、州博物馆20余把,深受观众好评。从此,镇南月琴在南华县龙川镇“月琴世家”郭纯熙之孙郭庆云的带领下慢慢的回复了制作工艺,南华县镇南月琴制作是上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和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作用。

二、镇南月琴保护传承价值

(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镇南月琴作为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人民群众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人民群众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镇南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月琴有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用五度定弦法调音,琴颈和面板上设七或九个品位,音域为两个八度。弹奏技巧已发展到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30多种,其中还包括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于伴奏,同样也是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在民间乐队中,月琴是高音乐器,常用于合奏。它的声音比琵琶响亮,还带有一种金属性质的铿锵声,与其他乐器合奏,音响既协调又别有风味,它作为民族乐器久盛不衰,现被列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重点文化产品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镇南月琴2002年6月,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8月,镇南月琴制作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3月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具有鲜明的民族价值

南华县镇南月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镇南月琴逐步赋予了彝族歌舞文化、婚礼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广场文化等内涵。镇南月琴对推动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彝族地区月琴既是彝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彝家人称道:“听到弦子(月琴)脚就痒,没有弦子不跳脚”,月琴已成为彝族的标志,不论是高山深箐,田边地角,人们都可以听到它那独特的声音,深受群众喜爱,是彝族文化集中的展现。

三、镇南月琴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

镇南月琴传承到民国进入鼎盛期,那时的“镇南月琴”作坊多集中在镇南州城内西街上,有抱月斋、得月斋、得月楼、玩月轩等20余家,尤以抱月斋店主郭纯熙所售最为著名,深受各民族民众欢迎。1996年,云南省博物馆带60把镇南月琴到香港展出,观众一听是“镇南月琴”,不到一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镇南月琴手工艺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和创新,月琴从20年前的几十元一把,上升到现在的3000元1把,发展空间非常的大。但是由于镇南月琴制作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属手工技艺,制作要求高,在短时间内无法独立完成,现在的年轻人多喜欢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无心思静下来做慢工细活,随着原南华县“镇南月琴社”最后一批老艺人的相继离世,目前,在南华县只有两名镇南月琴传承人在加工制作镇南月琴,面对消亡,给保护传承带来了重重困难,而市场上镇南月琴的的销量供不应求。加强镇南月琴传承培训力度对提高农村群众经济收入具有积极作用,经过传承培训形成规模生产、批量生产,建立有效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标识对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南华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滇中小县,镇南月琴作为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南华人民的宝贵财富,是让外界了解南华、认识南华、来共建南华的一张精美名片。在以后的保护传承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一步推动南华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whlw/lw29553.html上一论文:关于苍南地名与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