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胡同文化》之“忍”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457 浏览:82118
论文导读:开放的今天,文化辨别力、消解力和承继力已经提高,对文化的探析会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摘 要】《胡同文化》中提到民居文化影响到了心理文化,中国人善于忍耐的心理由来已久,挖掘出“忍”文化的多重作用和内涵有利于民族心理文化的自我审视和辩证继承。
【关键词】民族心理文化;胡同文化;“忍”文化
初读《胡同文化》,并没有认真审视其中的文化,当在课堂上与学生反复研讨,回过头来再品咂玩味之后,品出了其中隐藏的文化内蕴。当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下来,发现其实文化和生活的距离其实尽在咫尺,甚至相依共生,水融。在《胡同文化》中如此,其他亦然,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方面,让人不得不惊叹文化对生活渗透的广度与深度。在文化的渗透力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在《胡同文化》中提到,“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北京的居民大都喜欢独门独院,其实在全中国,有哪一处的居民不喜欢独门独院呢,又有哪一处的居民不喜欢封闭起自己呢?北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更是整个中国北方社会的缩影。在中国,小到个人,大到一个乡镇,一座城市,无一不受到这种居住文化的影响,抑或早已是建筑文化、民居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比如各个住家户高高的院墙,村寨之间的寨墙,城与城之间的城墙,甚至中国晓喻世界的那条万里长城,无一不向世人展示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照影下的民族心理构建特征。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认为他们的城防强大到可以抵挡一切。无疑,国土曾经的强大,造就了帝王们自信的心理,也构筑了子民们颇为坚固的心理城防。
中国人善于忍耐等心理特质即与此有关。“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论语集注》)。 从这个作用上来说,“忍”是一种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想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不是一般有修为的君子是达不到的。项羽不是兼具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的典型吗。原本,项羽力能扛鼎,是一位勇士,而且是能够统领千军万马的英雄,但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最终和刘邦角逐的失利,使得他的勇力在历史上只空留下了匹夫之勇的声名。而这一切,皆是由于他的妇人之仁,其实他的妇人之仁和勇者之义有点类似。其实“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心理特质较为通俗的体现就是“舍不了孩子套不了狼”,这样的心理特质来自于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是内在的心理力量的外化。要“忍”下去的是人之常情,七情六欲,冒出来的是雷厉风行的狠心和果决。
同时“忍”字本身表示一种坚韧的品格,但是“忍”字背后的意思就是行为低调,不为人知。难道不是吗,一个人忍的是什么,忍的是自己的情绪,情绪正是基于对外界诸事的反映。这样一来,忍的境界就是从容应对一切事物,处变不惊,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风轻云淡,气定神闲的姿态,从情绪上切断了外界对自身的显性影响。这样的人,才能在中国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韩信,早年能忍胯下之辱,但是到了得意之时,却毫不遮掩,在“三齐王”(与天齐、与地齐、与君王齐)的威名之下,在“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的保障之下,恬退隐忍怕是从他那里没了影子。但是背离了忍的法则,在中国社会里权位越高,越难自安。“君要臣死”的结果就是死的策略可以有很多种,但就是不能不死。
“忍”是一种风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遇到僵局难以化解,“忍”也许是一种解决理由的好办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多不能,所以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忍”是黎明之前的黑暗,“忍”是力量爆发前的能量积聚。所以黄石公对张良一试再试,直接挑战他的忍性,经受考验后赠与了《太公兵法》。古之成大事者必定有一定的隐忍风度,而一个具备隐忍风度的人必定有他的独到远见和坚定信心。
“忍”是一门处世哲学。它的理论根基就在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胡同文化》之“忍”文化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成”,在形成“忍”的哲学之前,首先要明白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能够秉持“忍”的原则的智者一定深谙这一道理,所以能够镇定自若,以不变应万变。在中国社会中,“忍”可以明哲保身,“忍”可以避开高调张扬。“忍”可以让你含有内在但是却能够隐匿于芸芸众生免遭谗害。
忍的功用确实不容小觑。抱定一“忍”字是否真的能守到云开见月明尚待商榷。但是物极必反,“忍”发展到了极致是一种什么模样。《胡同文化》里提到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段对话,“您多余操这份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却道出了“忍”成为一种习惯而不再是人有意识的行为之后的可悲与可怜。人懂得痛是正常的,忍一点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要是失去痛觉那就不叫忍痛了,那叫麻木不仁、冷漠自私。当“忍”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了一种习惯,个人的道德就会失了底限,忍就成了生物层面的求生本能,当一个民族存在这种心理之后,整个民族就有可能陷在道德混乱的漩涡里。比如近代的中国,当陈腐的积习像蠹虫一样在老弱的躯干上繁衍滋生,她可曾有半点活力。洋洋炮能忍,丧失人格能忍,刀架在脖子上也能忍,只要一时半会死不了人。只要是有口吃的,世道怎么乱,关我什么事。“忍”字背后,是几千年的文化扭曲直指的畸形心理,是民族责任感的极度沦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在忍辱苟安的存活法则面前崩溃的一塌糊涂。所以,“忍”到了极致就是唯唯诺诺,失了风骨,折了翅翼,朽之不堪,及至于大祸压顶毫无反抗之力。
追根溯源,文化的根源是好的,但是在经过别有用意的误读以及以讹传讹之后,就变得日益不堪,在经过从上至下的重重积淀之后,深深的埋于国民的根性之中。久而久之,一个民族失掉了思想和活力,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形成。在一个社会的上层继承文化精华的时候,却将糟粕肢解离析愚化了民众。所幸,在文化开放的今天,文化辨别力、消解力和承继力已经提高,对文化的探析会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whlw/lw13286.html上一论文:简述死刑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