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41 浏览:44342
论文导读:了人以崇高的使命,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人既是解脱的主体,又是解脱的对象。基督教正如圣经所启迪的,却是一个彻底的神本主义信仰。首先,圣经宣告,神是独一的真神。他虽然祝福人类,拯救人类;但是,神从来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神从来只为他自己的荣耀而存在。人的存在与否,人的好坏与否,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神的荣耀,相反,人
中西宗教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其各自典型流派佛教与基督教观之犹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佛和神与人对比

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所以神人关系是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宗教的道德关系层面看,以人为本的佛教文化,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者说众生即佛。人和佛的关系体现为:佛即是人,人即是佛;佛是觉悟的人,人是不悟的佛。由此看来,人与佛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经典中如此论述比比皆是:“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众生与佛性这种“相即”的关系表明,一切众生都有了成佛的可能性,即众生不离佛,佛不离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因为佛和众生都具有佛性。
正是以这种众生平等的佛性(或亦可称之人性)为出发点,佛教强调以慈悲为怀,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所谓慈悲为怀,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众生于苦难,合在一起,就是说要救度众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以其慈悲胸怀关爱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众生。并赋予了人以崇高的使命,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人既是解脱的主体,又是解脱的对象。
基督教正如圣经所启迪的,却是一个彻底的神本主义信仰。首先,圣经宣告,神是独一的真神。他虽然祝福人类,拯救人类;但是,神从来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神从来只为他自己的荣耀而存在。人的存在与否,人的好坏与否,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神的荣耀,相反,人是为神的荣耀而存在的,没有神,人的存在就没有作用。人所能行最大的善,就是荣耀神。没有错,神爱世人,但从来不是因为世人可爱,不是因为神不爱世人不行(“不爱我,他还能爱谁呢?”之类)。神爱世人,乃是因为爱是神的本质,他是因为自己而爱世人,拯救世人,“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诗23:3)
圣经也宣告,人不能选择神,从来都只有神选择人,而且神的选择,人不能抗拒,因为神是宇宙的主宰,是当然的主人,我们只是他的造物。在这中间,所体现的是神绝对的主权。“如此看来,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这样,你必对我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神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吗?”
中西宗教这方面的差异,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宗教受儒家性善论的影响,基本上对人性持肯定的看法。肯定众人皆“好善恶恶”,在生活中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情绪,即“人皆可为圣贤”。相反,基督教对人性基本上持否定的看法,认为人有原罪。所以基督教的人性论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不完满,人的内在的邪恶的倾向。这种差异也对佛、基督分别产生深远影响,佛教表面是多神教,实质是无神论。佛教不崇拜任何偶像神,明心见性,自觉觉人,“大道由心证,菩提自悟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祖在我心中”。而基督教是一神教,敬拜三位一体的“神”,“除我之外,你不能信仰别的神”,“上帝与我同在”人只有通过上帝认识自己。

二、自救和他救对比

前文所述佛教的人佛相生,基督教的人神相离,同样也是两宗教信教方式差异的理由所在。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被业力所驱使,被烦恼所系缚,被无常所逼迫,深陷于三界六道之中难以得出,获得解脱。人生为什么在烦恼痛苦中不得解脱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有“我”,对自我的执著是一切烦恼和苦难的根源。佛教历来强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就是佛。佛教强调自力解脱,纯靠他力是不可能得救的,犹如自己有病,却靠他人服药而使自己病愈一样。众生之烦恼业报,一切苦果都源于自心之无明,要想达到根本解脱,必须从自我身心的治疗上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下功夫,一切现象都是众生自身业力所引起的幻象。苦难也是这样,不是佛强加到人身上的,苦难的枷锁来自于自我的执著,自己不停地给自己套上枷锁,外力无法强行摘除。外力的作用是教育引导当事人觉悟,自除枷锁,即得解脱。所以佛教有一套教人苦修、压抑一切罪恶的,及坚苦的自我克制、自我训练的信仰系统。
而《圣经》却告诉我们:人皆罪人,且无力自救,非靠耶稣基督的“替罪代死”之功劳,人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上帝为人类所定的标准。基督教强调因信称义,对神的信仰占据着绝对的地位。神爱世人,神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道成肉身,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信神、信耶稣、信原罪是基督徒进入天堂的必备信念。人是神创造的,世界上的一切也是神安排的。人之得救与否在于神的预定和恩典,而人本身对此是无能为力的,神拣选谁,谁才能得救。我们既被定罪,死亡,而毁灭了,因此必须在基督里寻求公义,拯救和生命;上帝把救赎主的职责交给耶稣,为的是叫他做我们的救主。“耶稣的名不但是光明,而且是食粮;它也是油,一切灵魂的食粮没有了油就枯燥无味;它也是盐,若没有盐调味,摆在我们前面的也必都淡然寡味;最后,它是口中的蜜,耳边的乐,是心里的欢娱,灵魂的药石;任何谈论若不提他的名,就没有光彩了”。
佛教因性善论的主张,而以为人虽然被无明遮蔽、牵引,而流转于虚妄幻灭的不觉之中,迷失在污浊不实的大千世界里面,但因本性清明,佛性本具,因此在悟与修的不断进程中,可以靠着内在力量使自己超脱蔽障。虽然佛教徒也礼佛拜菩萨,但佛、菩萨的护持只是助缘,人解脱之所以可能,乃因内具自我救拔的佛性。因此,佛教是一个自力宗教,主张人不需要外力的救赎。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因为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人在犯罪之后,因罪的隔绝,离开了神的面,在世界过着没有盼望的生活,加上人性堕落,完全失去自救能力。但神爱世人,亲自道成肉身,铺陈永生之路,使人可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借着宝血洗礼,洗去罪污,恢复本性,得以同神和好。这一切皆因神的恩典,借着人信心接受而得到,并不是靠自我的内在本性或外在修行所得到。所以,基督教主张,人需要靠外在救赎的力量,脱离人生论文导读:思想的浸染,大胆吸收、融摄儒家的人世精神,也注重纲常人伦,强调对世间的关怀,促使传统佛教不断走向人间。孔子为了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认同而带众弟子周游列国,虽常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到了后世,儒家更是以入世为主流。“君子之行也,不远乎微近纤曲而盛德存焉。”就是说工夫应该用于现世俗务之中,而不
困境。

三、现世和彼岸对比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人类自有史以来,从未对这三个理由停止过探索。为什么信教?信男善女们拜佛打坐,上帝挑选的子民们礼拜诵经,终究为哪般?不过也是对人生三大理由孜孜不倦的求解。他们所关心的生死理由,就是“从哪来到哪去”的理由。在宗教看来,生死的界限把人的生命历程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现世与来世。对于现世和来世的看法是宗教的基本内容之一,中西宗教在此区别甚大,中国宗教重现世,求神拜佛为的是今世的满足和完满;基督教重来世,虔诚祷告是以彼岸的永生为最高目标。
其中缘由,甚是了然。至于中国化的佛教,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大胆吸收、融摄儒家的人世精神,也注重纲常人伦,强调对世间的关怀,促使传统佛教不断走向人间。孔子为了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认同而带众弟子周游列国,虽常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到了后世,儒家更是以入世为主流。“君子之行也,不远乎微近纤曲而盛德存焉。”就是说工夫应该用于现世俗务之中,而不是在虚渺的天堂地狱之外。佛教在这种文化底蕴的渲染之下,就形成了一种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现世品格,人们都希望可以得到现世的幸福和理想的实现,即光宗耀祖、齐家治国平天下。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正是普照佛光于人间,关注人生的各种理由,使众生离苦得乐,以示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最深切的关怀。
从历史渊源来看,基督教产生之初,其信徒绝大多数是被压迫民族和下层群众,他们把摆脱苦难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弥赛亚的降临上。《福音书》宣称耶稣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他死而复活,不久就要重来此世,对世人进行最后审判,在地上掌权为王,建立千年王国。但是,这个神国毕竟是未来的事,随着时间的过去,基督教徒们等待神国来临的盼望一再地化为泡影。这些遭受苦难的基督徒们没有放弃对上帝及其拯救的寻觅,因为耶稣曾语重心长地表示:“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他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太7:7)话中的关键就在于祈求、寻找和叩门。这就造成了基督教深刻的来世观念即在今世生活中人应当忍受苦难,因为神的国度建立在天上而不是建立在地上。
总之,佛教来到中国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成为人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间的宗教,围绕着人,众生只要潜心造诣,皆能成佛。而基督教围绕着唯一的三位一体的真神,即耶稣基督、圣灵和上帝,宣扬只有神才能拯救人。神对人的拯救是为使人的灵性摆脱尘世俗欲特别是肉体的束缚,死后进人天国,获得永生,享受彼岸永恒的幸福。简言之,佛教更倾向为人的人间宗教,而基督教更显现为神的神明宗教。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