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语文课堂:用文化光辉烛照心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62 浏览:132857
论文导读:.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惟陈言之务去”;3.苏轼对韩愈的高度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4.韩愈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通过对文本的挖掘、对旧知的联想、对相关材料的拓展延伸,使学生从枯燥静止的文言知识梳理中抬起头来,让学生的心灵经由语言材料与韩愈的思想人格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本的思想内涵,还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挖掘这些饱含生命养料的文化因子,在生命层面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用文化的光辉烛照学生的心灵,方能“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从而构建真正作用上的心灵课堂。
挖掘语文课堂的文化因子,其角度因文因人而异,与文本、作者、教者、学情等因素紧密相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笔者提炼出构建生命课堂的“三文”“三品”“三读”教学模式,下面分别举例阐释。

一、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因子,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思想的束缚,实虚词的语文课堂:用文化的光辉烛照心灵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几乎构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全部;文言文教学改革一直倡导“言”“文”并重,而在实际教学中,其“文”通常被狭义理解为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赏析布局谋篇的章法等,基本上未脱离“文章”范畴;至于沉淀在文本、作者、背景之中的丰富文化因子则弃之不顾,至多只是作为文学文化常识让学生识记。这样急功近利的文言课堂往往因其单调枯燥而被学生所厌弃。
基于以上现实理由,笔者探索出了“文言,文章,文化”的“三文”文言课堂教学模式。
以《师说》为例。“文言”,指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的诵读和自主梳理为主;“文章”,指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师说》中对比论证和例证法的运用,并总结对议论文写作的启迪。这两个板块是教学重点,但是如果仅止于此,则“泯然众人矣”。“文化”,指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包括作者、背景等)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韩愈“不顾流俗,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光辉和人格魅力。
首先,引领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师事,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身流俗,犯笑悔,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然后品读文本中闪光的名句,如“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等等,让学生探究其中蕴含的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重温初中学过的散文名作《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体会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而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重温韩愈诗歌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体会其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硬骨头精神。
然后,教师补充以下几则材料,以强化学生对韩愈敢为天下先的人格魅力的体悟:

1.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2.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惟陈言之务去”;

3.苏轼对韩愈的高度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4.韩愈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通过对文本的挖掘、对旧知的联想、对相关材料的拓展延伸,使学生从枯燥静止的文言知识梳理中抬起头来,让学生的心灵经由语言材料与韩愈的思想人格亲密接触,充分汲取文化的滋养和人格魅力的熏染。课下推荐学生阅读梁衡的文化散文《读韩愈》,然后写一则关于韩愈的随笔,将课堂上的文化因子和生命的悸动用文字表述出来,进而沉淀为生命的养料,升华为精神的力量。

二、品景,品情,品人

语文教材中“写景抒情”类的名家诗歌、散文篇目较多,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叶嘉莹先生说:“读者应把一首好诗里面的生命读出来,并由此而感动,完成自己的生命。”“好诗里面的生命”即可理解为“文化因子”。笔者认为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只是教师引领学生沿着审美的路径“走进”文本;知人论世、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情感只是学生指向文本的单向交流;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走出”文本,联系背景、其他相关诗文以及当今社会现实,使学生扩大视野、提升眼界,让诗文中的思想感情撞击学生的心灵,让生命律动。这种在更高层面进行的心灵沟通,是多向的、深层的、高端的。笔者的“品景,品情,品人”即“三品”模式中的“品人”环节,要立足于挖掘诗文中的文化因子,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响生命的乐章。
以杜甫《登高》为例。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品读诗句,领悟意蕴,理解暮年杜甫的生命情怀”。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进入“品诗”环节——“品景,品情,品人”三部曲。“品景”,即品味诗歌的景物描写(首联、颔联),设计的核心理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品读首联、颔联,分别写了哪几种意象,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品情”,即品味诗歌的感情(颈联、尾联),设计的核心理由是“三秋图,杜甫心”,品读颈联、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这一环节,笔者补充一些杜甫的平生背景材料: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漂泊在外,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诗人继续漂泊在外。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诗人忧国忧民也忧己。
引导学生总结“三秋图”——自然的秋季,生命的秋季,国运的秋季,“杜甫心”——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
“品人”,即品味诗人形象,设计的核心理由是“诗人在诗中”,你品出怎样的杜甫形象,请联系读过的杜甫诗句,谈自己的感受。此环节在“品情”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联想杜甫其他诗句,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语文课堂:用文化的光辉烛照心灵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whlw/lw10817.html上一论文:简论医院文化建设是优化医院道德环境的主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