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促进文化大繁荣途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97 浏览:117959
论文导读:%以上的人在为基本的存活条件——粮食而工作,而在发达国家仅有2%到3%的人口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经济文化化的更深一层的作用,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文化生产力从
【摘 要】推动文化大繁荣必须从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两个理由着手。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创的心理活动。经济的文化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推动文化大繁荣的途径,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要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其次,从文化事业建设层面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最后,从社会市场运转层面建立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文化大繁荣
引言
2012年11月8日,总书记代表十七届委员会向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其中,将对文化的论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文化生产力是基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产业则是在形成文化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规模效应。

一、文化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政策是整个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也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提出的精神文化生产力的理由。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物质生产力以物的形式——物质产品或物质成果表现出来,而工具则往往代表着这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工具上,无疑凝聚着人类精神上、理论思维上掌握自然界的能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便日益明显地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分。 像文学艺术这类最富精神性的生产也有一个物质的技术的制作过程,即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改造某种材料而造成一个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物质的依托方式。绘画、雕刻也要通过对一定的物质媒介的加工制作,才能以一定的形态承载其艺术内涵。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在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纯然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业。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的技巧,才能驾驭外在的材料。
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生产力中包含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两种生产力,这就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机械的、庸俗的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那种孤立的、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
其次,文化生产力的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创的心理活动。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研究一直忽略了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而对之作了一种纯粹精神的、美学的研究。
再次,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定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它有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史,有形成自身的历史过程,有对精神生产者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它还受到生产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水平的限制。因此,艺术家不能只关心艺术的精神层面,也要关心艺术生产的方式和工具。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是文化生产力内涵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的文化生产力中,文化生产所达到的科技化和社会化程度,是判定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数。
最后,经济的文化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农业经济的时代,全社会95%以上的人在为基本的存活条件——粮食而工作,而在发达国家仅有2%到3%的人口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经济文化化的更深一层的作用,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
文化生产力从来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永远活跃、变动、前进的。文化生产力对于生产力从来就具有本原性,在传统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被潜在化、隐匿化了;当文化生产力确定地处于显在的状态之后,文化生产力逐渐显现出其原本的主导、主控和驱动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繁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用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而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这场变革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联系在一起。
我国文化市场的建立、发育和文化产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必定性和现实合理性。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定要求相应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发展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相应的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的途径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甚至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产出仍有很大差距。这一方面表现为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另一方面,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足,没有看到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论文导读:
制约。现实迫切需要并呼唤新的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管理方式、产业机制和市场运作体系。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一是规模巨大,数量惊人。我国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无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实现方式(规模、途径、媒介)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从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者表现出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等等。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产业性与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所谓产业性,当然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作为产业,文化产业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但文化产业毕竟姓“文”,它具有特定的观念性、精神性的特质,这就是文化产业的文化性。

三、推动文化大繁荣的途径探讨

首先,从战略层面要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工作。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推动思想文化理论创新,形成具有现代化指向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新型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从文化事业建设层面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创新人才任用,职称评聘、评价和奖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努力推动人才的交流与积聚。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特别是对创意策划的保护,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要把民间文艺人才纳入管理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和培养。
最后,从社会市场运转层面建立更加富促进文化大繁荣的途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其中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同样突出。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生产者在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工夫。此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开发市场机制的动力机制、运转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http://wenku.baidu.com/view/058be745a8956bec0975e37f.html,2013-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卷:121.
[3]田丰.论文化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6(5):5-14.
[4]曹顺庆,罗富明.论文化生产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6):5-10.
[5]成涛.论文生产力性要素[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3):44-47.
[6]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迪[J].科学进步与策略,2012(7):107-112.
[7]蒋乾麟.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篇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2-31,159.
[8]胡振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求是,2007(2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