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政治思想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94 浏览:35241
论文导读: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为纠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的错误,致信全党,号召读书。在读书期间,《教科书》中的政治思想对影响颇深,他不仅吸收发展了《教科书》中正确的革命思想,而且还批判、纠正了其不准确的思想。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政治思想 影响
:A
1对《教科书》有关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思想的吸收与发展
《教科书》对社会主义革命内容的论述极为丰富,其中有不少正确的思想得到的赞赏与认同,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1 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客观必定性

《教科书》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整个过程,不可避开地会使社会主义用革命手段代替资本主义。”针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他于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教科书》的谈话记录中指出,社会主义要用革命手段代替资本主义,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这个提法非常好。曾指出:“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接着他又说:“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国以后,同志认真总结了我国革命的经验,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必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若要代替资本主义,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

1.2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夺取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且还要建立工农联盟

《教科书》指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不仅是因为有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站在革命的前头,而且还建立了广大的工农联盟。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政党站在革命的前头”,实则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的思想。1921年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并没有争夺对革命的领导权。直到四大,党才明确提出对革命的领导权,并主张建立工农联盟。1937年8月,在《矛盾论》一文中高度赞扬了这一思想。他指出:“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转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可见,多么重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的思想,只有把握好这个前提,我国革命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2对《教科书》有关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与纠正
阅读《教科书》过程中,不仅吸收发展了其正确思想,同时还批判并纠正了《教科书》中不恰当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2.1主张要用两手政策夺取政权

《教科书》指出:“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和过去的殖民地国家中,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和平地取得政权是有现实可能性的。”批判了这里所述的“通过议会和平取得政权”的思想。就拿中国来说,中国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制度,因此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然而,中国一无议会可言,二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如此一来,中国只能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政权,也正是依赖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中国并没有什么政权的和平过渡,它只是在取得政权后,实现了所有制的和平改造。

2.2中国革命非常尖锐

《教科书》指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之一,在于采用和平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代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过去苏联曾经是唯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它单独地抗击侵略性的帝国主义世界,国内资产阶级又在国际资本积极支持下拼命反抗,因此不得不采用极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式;目前,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获得胜利,在有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条件下,就没有必要采用那样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式了。”很明显,《教科书》对中国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采取像俄国一样的阶级斗争形式,只需采用和平的方式就能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可并不以为然。他指出,中国像俄国一样依然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他具体指出,从1927年开始,中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苦抗战,经过22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又强行没收了占资本主义三分之二的官僚资本,并对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然而,在改造过程中又遇到了重重障碍。为了减少困难,我国又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著名的“三反”、“五反”运动。因此,对而言,不仅新主义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异常尖锐,而且在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
参考文献
[1]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 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unshilw/lw2853.html上一论文:谈如何让政治课课堂提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