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21 浏览:157865
论文导读:有着本质的不同。社区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以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为目标,致力于社会平等和公平;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则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是一种生产性的组织机构,其特征表现为竞争与效率。从改革开放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目前状况来看,农村社区在依赖集体经济提供的资源和支持的基础上,同时要求能够容纳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治理。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农村发展更加美好,这给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乡村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与社会治理机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建设、农民市民化与乡村文化建设等理由,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从人口转变视角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理由,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任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社会 治理 五位一体 社会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指导下,可划分为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五个方面,结合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人口城镇化角度阐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其包含基层村民自治与基层社区居民自治,均是乡村社会治理重要组成单元。村民自治组织具有局限性的社会组织,其以村民一定的居住地为纽带和范围而设立,并且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其目的在于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村民逐步过渡为农村社区居民,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单位之一,由此,可见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到来,要求将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做为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建设不仅推动农村社区内部的融合,达到传统自然村不同,且具有与社会分化、社会开放相适应的新型社区,实现农村社区及整个新型社会的融合,而且要达到推进城乡之间及整个社会的一体化的整合, 实现包含乡村、城镇与大中城市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有机团结和社会融合。
1从生产共同体向生活共同体转变
在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的属性不仅包含生活共同体,还是生产共同体或称之为经济共同体。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家对农村社区的性质进行过明确的界定,但迄今村委会或农村社区依然是建立在集体产权基础上,保留着生产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的特征。事实上,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社区比较来看,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社区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 以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为目标, 致力于社会平等和公平;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则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它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是一种生产性的组织机构,其特征表现为竞争与效率。从改革开放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目前状况来看,农村社区在依赖集体经济提供的资源和支持的基础上,同时要求能够容纳社区多种经济和经营形式,此时就需要完成“村社分离”,即农村社区组织与经济组织的适当分离,由传统具有历史特性的经济生产共同向单纯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在分离过程中,强化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
2从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的转变
村民委员会作为城乡基层社区组织,其建立是以集体土地所有为基础,这也决定其独特的性质——封闭性和排他性。由于土地的产权关系决定着村委会的人员边界及权力范围,所以村民自治仅仅是拥有村集体产权的村民的自治, 而且只有拥有土地产权的村民才可能参与村级选举、决策和管理, 也只有本村的村民才可能享受本村社区的福利, 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从生产互助角度来讲,将现实的乡村视为一种以土地和集体单位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型社区,那么从生活存活角度来看,乡村也将同城市一样, 主要是一种以聚居和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型社区。由此来看,基层自治可以从“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过渡转变。
3 从城乡分割到城乡一体转变
由于历史的理由造成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结构的存在,其表现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更重要的表现是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体制上存在城乡差别。新型城镇化要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这也就要求进一步深化乡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共用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公共管理的一体化。农村社区作为城乡管理最基层的组织之一, 既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平台,也是农村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国家实施的公共政策与国家的公共服务只有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才有可能有效地引入农村,才可能得以落实,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4 从失地农民向市民化转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改革,需要完成农民脱离土地走向城镇,且转化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即完成农民市民化。学术界对于农民市民表达不同的观点,其中文军认为“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即市民化过程。”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辐射和影响,而贯穿整个城镇化过程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职业教育不但能够授予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在授业过程中对农民的人文素养进行一定的影响,提高其道德素质,适应城镇化新市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海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征[J].数字化用户.2013(34)
[2]蒋仁开,张冰松等: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3(8):93-96
[3] 辛向阳:解读十八大热词“五位一体”[N].光明日报2012.1

1.25.07版

[4]陈文胜,陆福兴: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点[J].人民论坛.2011(24):46-48
[5]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

4.(3):55-62

[6]张杨,严金明,石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土生态文明战略框架设计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3(11):11-17
[7]王振中.论文导读:中国城镇化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作者简介:贾海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农”理由与城镇化上一页12
中国城镇化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12年4月第1版
[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贾海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农”理由与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