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社会网络下公共外交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98 浏览:16547
论文导读:甚至他们身边的所有人。通过这些措施,富布赖特项目拓展了美国研究在全球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该项目还为中美学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许多学者由此与美国学界建立良好和长期的关系,为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和平队(peacecorps)”也是美国政府设立的提升美国形象和软实力的文化友好项目。“和平队”招募美国
摘要: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突出了传播的相互性和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在公共外交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其行为主体也由以往的政府逐渐扩大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中美教育交流来看,美国政府通过与民间力量合作,把教育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连接起来,形成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在此网络之下,各个行为体各施其责、相互合作,发挥独立个体所无法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美国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中国政府和民间教育机构,既可以通过迎接该潮流为我所用,也可以结合中国的特点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共外交社会网络。
关键词:公共外交 社会网络 教育交流 非政府组织 中没关系
:A 文章标号:1005-4812(2014)01-0147-157
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转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人与人的社交、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密集方式通过一张无形的网维系着。在这样一个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国际关系网络中,公共外交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以增进本国与外国民众、本国民众与外国民众关系作为使命,以软实力为依托,最终目的是提升国家形象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公共外交比传统公共外交更进一步,突出传播的相互性和主体的多元化。于是,公共外交的外延被扩大,以至于其主体不明确的理由成为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正在进行公共外交,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公共外交举足轻重的一环。政府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系统中处于主导位置,抓住主要矛盾并整合政府和民间资源来实现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发展亟需面对的理由。美国的“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与“十万强基金会”正是美国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对华公共外交举措,该举措以建立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为途径,储备美国人才并强化中美交流。

一、美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

由于占据教育与语言的优势,美国在教育交流方面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著名的美国富布赖特项目是至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之一。富布赖特项目成立于1946年,由美国参议员富布赖特创立,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交流项目。该项目除了为美国的学者和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之外,还资助全世界各地从事与美国研究相关的教学或研究工作的学者与学生,到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并通过在美国的研究和学习,加深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了解,以便他们回国以后更好地从事研究和教学。可见,该项目不仅推动学术研究,更是一个有极强交流性质的研究项目。首先,富布赖特项目的资助对象为在高校任职的美国研究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第二,它不仅推动研究领域的交流,还十分强调资助对象把在美国所学传授给学生;第三,该项目要求学者们不仅从事学术研究,还要加深对美国人民和美国文化的了解,并把此应用到教学工作上。可见,这些交流学者的使命不仅是扩展和深化在全球层面上的美国研究,他们还可以视为是美国文化的传播使者,通过他们在美国的经历去影响他们的学生甚至他们身边的所有人。通过这些措施,富布赖特项目拓展了美国研究在全球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该项目还为中美学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许多学者由此与美国学界建立良好和长期的关系,为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外,“和平队(peace corps)”也是美国政府设立的提升美国形象和软实力的文化友好项目。“和平队”招募美国志愿者前往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远地区,进行各式各样的援助工作,其中最重要的领域就是英语的基础和职业教学。1993年,第一批来华的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就是在四川的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对中国学生进行英语教育工作。“和平队”解释之所以选择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远地区的理由是,“首先,为这些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其次,让这些国家更好地了解美国;第三,帮助美国人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平队”志愿者要求必须是持有本科学位的美国公民,所以从人员组成的角度来看,该志愿者项目的主体为美国公民。与富布赖特项目的“引进来”策略相反,“和平队”的指向是让美国人“走出去”。通过走出国门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和教育服务,通过文化交流把美国的先进教育和理念传播出去,最终实现提升美国软实力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除了吸引外国学者以及让美国公民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志愿服务,美国还希望送更多的本国学生出国学习。“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问中国时提出的,该计划旨在未来四年中即在2009-2014年里增加赴华学习的美国学生数量至十万人,同时也希望能鼓励和帮助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并到中国留学。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美之间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美国需要更多的“中国通”。然而就美国年轻人学习汉语的趋势来看,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数量远远不够,美国在中留学生数量远低于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数量。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1至2012年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为202522人,而同期到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的数量则仅有15647人。这巨大的差异使得美国担忧未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及中国对美国的了解。
为了落实这项计划,十万强基金会作为具体实施机构于2013年1月成立,旨在增加留华学生数量,发展美国学生在美国的汉语学习,以及在全美范围内广而告之中美相互了解的重要性。该基金会是带有色彩的非营利组织,也是政府——民间伙伴关系的实例。之所以说带有色彩,是因为许多美国政要都是该基金会的咨询委员会成员,比如前驻华大使洪博培、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现任芝加哥、华盛顿、洛杉矶市长等。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以及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与其夫人李蒙也对十万强基金会表示了支持㈢。基金会的民间参与者和赞助方则包括高等院校、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个人。可见,十万强基金会是美国政府倡导民间机构以及个人加入的公共外交行为。
二、“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的战略背景“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的提出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外交理念也有很大关系。希拉里的外交理念——特别是对华政策——借鉴了约瑟夫·奈的“巧实力”理论,其主要特点即在政治、经济等各论文导读:们可以通过个人层面的“关系”与人脉来制定具体的公共外交措施。比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公共外交就是发挥个人层面的发散传播效应。除此之外,传统的人际关系与口口相传也应该作为公共外交的策略。第三,通过“关系”视角,我们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共外交评估机制。以往的评估机制以某一个项目或者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关系”视角
个领域挖掘美国与中国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在那些以往看似中美对抗的领域,比如保护知识产权等。找到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开拓了中美合作共赢的空间。实现两国年轻人的双向留学并加强交流,不仅对美方有利,也能使中方受益。“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路下应运而生。
此外,中国在2011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全球影响力也不断加深。同时,中美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经济上,中国的经济活力与庞大的市场吸引了许多美国资本和贸易。政治上,中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并且正迈向成为全球大国之路。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得中美两国的交往与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㈢,两国都需要更多了解对方国情和文化的人才。中美两国从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体制等各方面都展现了两国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从跨文化关系的角度来看,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而中国文化则属于高语境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必定会引起交流上的误解和理由。这就更需要两国培养了解对方文化的人才。然而就人才储备上来说,与中国人或者中国学生对美国的了解相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与两国不断加深的双边关系不相称。从两国留学生的数量相差悬殊就可以说明美国的“中国通”人才储备不够,增加赴华学习的美国学生数量迫在眉睫。
除了中国崛起这一大环境之外,美国以半非盈利组织的方式来推广赴华留学也有其历史特殊性。与其说成立十万强基金会是在美国政府倡导下主动采取的一项战略性行为,不如说这是美国国情和全球化的结果。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美国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政府的财政支出捉襟见肘。由于缺乏运营的资金以及两党政治斗争,美国联邦政府于2013下半年关闭了16天。美国长期经济低迷以及政府庞大的支出是造成此次政府关门的主要理由之一。这说明美国政府已经无力独自负担一项新的教育交流计划,特别是这样一项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交流。第二,对“中国通”人才的需求存在于美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商贸领域。通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方式与大的美国跨国企业合作来实现培养越来越多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才,也符合这些企业的利益。此外,从资源的有效利用来看,花大气力成立一项新的交流计划,不如通过设立社会网络的“中心点”来整合现有的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教育资源。

三、社会网络理论与十万强基金会

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在他的社会网络理论中指出,“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社会由不同的网络组成,而这些大大小小的网络又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接点”组成。这些接点组合在一起的动力源头则是共同的价值和利益,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相互交流。接点的不同类型取决于网络的性质,如电视、平面以及互联网等全球媒体通过财团、广告投放、投资等方式组成全球媒体经贸网络;国家内阁和官员等组成了欧盟的政治网络。除了媒体网络,其他社会领域也存在连接行为体的社会网络。犯罪集团和黑手党团体,特别是恐怖主义的协同网络,使他们的隐蔽性增加;社会团体在社会变迁中因为价值的重塑而重新组合成新的团体,其中包括宗教团体、性别团体等。事实上,社会网络并非是21世纪的产物。卡斯特尔指出,就社会结构来说,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人类在几千年以前就把网络与关系作为社会的支柱力量。然而,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社会中的网络化性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信息科技包括互联网把社会网络扩展至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网络本身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卡斯特尔所说:“社会网络本身的力量优先于社会网络中的力量。
卡斯特尔的社会网络理论给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从“关系网”的视角来看公共外交。在设计并开设新的公共外交活动时,我们首先可以在结构层面上着眼于连接并整合现存的公共外交单位和机构,这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方向。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个人层面的“关系”与人脉来制定具体的公共外交措施。比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公共外交就是发挥个人层面的发散传播效应。除此之外,传统的人际关系与口口相传也应该作为公共外交的策略。第三,通过“关系”视角,我们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共外交评估机制。以往的评估机制以某一个项目或者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关系”视角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体的关系网络作为研究对象,衡量行为体之间的动态互动连接的作用和影响。
朗达·扎哈娜把交互性公共外交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构想、赞助人、目的、期限、传播目的、传播形式。此外,她还就网络的结构性质做了归纳。有的公共外交网络结构松散,有的紧密;有的主体多样化,有的主体性质相似。从内容上来说,“交互式公共外交的出发点并非设计并传达游离于受众之外的信息,而是通过建立网络结构来实现网络行为体之间的有效传播”。也就是说,这种公共外交模式非常重视与受众的关系,其目的并非制造出一个“成功的案例”;而是在传播方面首先建立一个社会网络,公共外交的内容则包括该社会网络的框架下行为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社会网络也与现实的社会建构有很大的联系,即把公共外交的施动方(一般为国家政府)与受众方通过社会网络连接起来。两方通过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体连接起来后,共同创造出属于这个社会网络自己的文化与现实。
“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就是体现美国重视关系和社会网络的一个公共外交举措,只不过这个关系聚焦在机构层面。美国政府为了增强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并没有开设新的具体的留学交流项目,而是通过设立与民间合作的非营利机构,来沟通和连接与该领域有关的各个行为体。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所牵头建立的十万强基金会虽然名为基金会,但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给美国学生提供留学中国的奖学金,而是通过连接的方式建立一个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与其他自生的公共外交网络不同,“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由十万强基金会促成的。因此,“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社会网络的建立是一个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公共外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