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魏晋风骨舞蹈发展社会夯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96 浏览:120040
论文导读: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论和晋人的美》中,曾经这样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的舞蹈艺术,在整个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期间,汉族乐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濡以沫,大大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有人称这个时代是“承汉启梁”的“桥梁”,也有人把这个时代称为辉煌唐舞的“序幕”。无论“桥梁”还是“序幕”,它的发展固然有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但是,其中的社会文化取向,作为舞蹈的文化氛围的“氧气”,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理由。宗白华先生所讲的两个“最”和两个“极”,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个时代舞蹈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形成的理由和发展的过程,是很难在较短的篇幅之内描述清楚的。下面笔者将则其扼要,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朝的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阶段,政权更替频繁,政权四分五裂,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社会动乱和民族矛盾尖锐。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政治权和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同时,自汉魏以来。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的向内迁移;三是社会两级分化,士族享有特权;四是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从社会思潮来说,魏晋南北朝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
社会思想显得比较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进,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而且它本身又是推动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艺术多样化的重要动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发展。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等,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鲁迅先生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二、个体意识的觉醒

1、个体价值的重视和自我生活的追求

汉代以前的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论述,大致有两种倾向。其一,儒家的孟子日“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夭夭,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种价值观念,将自己完全贡献给宗法社会的社会秩序,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虽然是在谈个人的价值,实际上却没有个人的价值,而仅有宗法社会的价值。把个人价值完全泯灭在宗法社会的价值之中,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个人价值的本质。其二,道家的庄子日“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愉然而往,愉然而来而已矣”,“乃入于寥天一”。这种人生价值观,将自己完全依附于宇宙自然的大化流行,使自己变为一粒无知无识、无情无欲的沙尘,以此赞美宇宙自然大化流行的秩序。这些虽然也是在谈个人的价值,但仍然没有个人的价值,仅有宇宙自然的价值。把人的价值全部泯灭在宇宙自然大化流行的自然运动之内,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个人价值。在汉代之前,以上的两种个人价值观念居于统治地位,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汉代末期却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自汉末开始,由于社会动乱、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因此,生活在这种极端困苦的现实处境中的人们,开始对以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两种人生价值观念提出了质疑,开始重新深思人生的价值观念理由。这种思想颠覆的活动,是从当时社会上的达官贵人开始的。曹工、石崇在当时都是身居高位的社会贤达,他们的功业显赫。按照儒家的人生观念,他们只要克职守,完成自己社会角色的使命,也就算是“生而无愧、死而不朽”了。但是,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耿耿于怀的是自己的生命有限,是如何在有限的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生命能够借助于诗文流芳千古。按照道家的观念,只要将自己托付给宇宙,偕日月同逝,“与万物迁化”,个人的价值就能完满实现了。但是曹工、石崇不以为然,反而将这种人生视为“大痛”,整日忧虑不已的正是这一点。由此可见,他们关注的已经不是宗法社会的价值和宇宙自然的价值,而是个人主体生命的价值了。
人生价值观的转变,使得许多人在“人生苦短”的哀叹声中开始将目光投向现实。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生大逍遥运动开始了。人们在有限的生命期内享受人问的无限欢乐,而具有特殊审美及娱乐功能的舞蹈这个艺术形式,便有了大显身手的社会心理环境。
由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人们逐渐将目光由外部社会转向内部自身。在发现自我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强烈的对自我生活的追求与。于是,当时的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受“礼制”约束,我行我素,既自持又自信。晋人谢尚善跳《鸭鸽舞》,在这个舞蹈中充分地体现了谢尚的放达、傲岸以及“鸿鹊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的个体精神和人生态度。齐高帝与群臣在华林集聚宴飨的时候,王敬儿不顾高帝的喜恶,脱下朝服、光着膀子,用大红色的带子束起发髻,兴奋地挥动双臂,一面叫喊、一面跳起民间的“拍张舞”。等级秩序全部抛开,使得四座皆惊。这一切都说明了人的个体精神的解放带来了社会行为的空前自由,也证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个性的宽容、尊重和理解。这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最终导致了舞蹈艺术自由、全面地按照自身美的规律空前发展。

2、舞蹈艺术的主情倾向

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情倾向,使舞蹈情感表现的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诸如抒发心志、喟叹人生、表隋爱、诉相思、道别离、言悲苦等多种情感类型都已成为舞蹈表现的主题。情感表现是艺术的重要特征,正是适应着舞蹈这种单纯情感的需求,魏晋南北朝逐渐演化出“纯舞”的形式。“纯舞”是舞蹈在抒情方面长足发展的标志,是舞蹈情感与表现形式相碰撞的结果。
《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彻”。这段话实际是向人宣布情是人的本性,人皆有情,人不能无情。这种“情”的自觉,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不是用头脑去分析世界,而是以真挚的情感面对世界,用论文导读:
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这种感性心灵的苏醒,使此时的舞蹈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自然界的简单摹仿,而是舞蹈家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魏晋风骨舞蹈发展的社会夯基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借自然界的花鸟鱼虫之形,抒发人间喜怒哀乐之情,如前面提到的谢尚善跳的《鸭鸽舞》,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感性心灵的苏醒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来说,这种感性心灵的苏醒将长期被礼制束缚,沦落为政治附庸的舞蹈艺术,重新送回到“情”的故土。

三、审美意识的觉醒

人的觉醒,首先是个体感性意识的觉醒,而审美活动正是个体感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个人的觉醒,产生出了个体感性的审美自觉意识。从意魏晋风骨舞蹈发展的社会夯基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识到个体感性的人之美开始,最终发现了具有人体美的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人的个体精神的创造。于是,人们开始以审美的眼光对舞蹈艺术进行感性关照,衍生出了“情”、“味”、“妙”、“逸”的审美境界和“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

1、“情”、“味”、“妙”、“逸”的审美境界。

何为“情”、“味”、“妙”、“逸”,“情”是指情感,前文已经谈到过,这里就不再多说。魏晋时期,由于受玄学的影响,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尤其是审美领域,对于“妙”的追求,几乎成为一种风尚。在艺术方面就有“妙篇”、“妙音”、“妙舞”等说法。但“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简言之,“妙”就是超出有限的物象,不能用概念来把握的一种“质”或“性”。在舞蹈中,“妙”体现为舞蹈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形式高度和谐所达到的一种无以言表的情趣、美和境界。至于“味”和“逸”,是文人们对艺术的另一种追求。“味”指能“怡身”、“畅神”的一种特殊美感和情味。“逸”是一种恬然自适的情趣。“情”、“味”、“妙”、“逸”审美标准的出现,是对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的变异,是对舞蹈形式美的具体规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艺术逐步脱离了汉代豪放、粗犷的气质,而向抒情、写意的深层迈进。

2、“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舞蹈对“气”有一种特殊的讲求,这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西方舞蹈和其他东方舞蹈的一个带有本质性的理由,也是“气韵”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之核心的根本理由。谢赫在《古画名录》序中提出“气韵生动”这个较高层次的审美理想。“气韵”是指生气风度或“风气韵度”;“生动”,从审美客体方面来看,它是指生命力的活动;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看,它就是指使人喜悦动情。把“气韵”、“生动”联系起来解释,就是使静态的艺术具有动态的美感。舞蹈艺术被人称之为“流动的绘画”、“活的雕塑”,它是动静结合的艺术,在动态中状物抒情,在静态中使情延伸。舞蹈艺术可以将静止的、凝固的、无生命力的对象,转化为活生生的、流动的、有血有肉的。它的这种特性,恰恰与“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相契合。以“气韵生动”为代表的审美倾向,就是“悦情”、“悦目”。因此,无论对舞蹈的内在意蕴还是外部形态,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个审美理想的提出,符合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转移。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也是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为隋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石,准备了条件。为古代舞蹈黄金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舞蹈史上推动舞蹈艺术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