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对高职教育“实用功利主义”反思及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97 浏览:12147
论文导读:
【摘 要】高职教育在“必需够用”的学制体系下过多关注“社会—技术”结构,对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重视不够。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和建设志愿者行动机制是高职教育“去功利性”的关键,可以考虑建设若干门“共同核心课”和设置合理的义工学分,将专业实践环节和“义工”服务相结合,通过培养“义工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期实现高职教育“去功利性”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功利主义;通识教育;义工
1001-8794(2014)01-0058-03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明卫红(1969-),女,江苏南通人,教育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文化研究。
教育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只要时生深刻的变化,教育迟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首先是经济领域,但又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紧接着它会冲击到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其他领域。
教育不仅要与时代精神一致,更要超越时代精神。理想教育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应高于社会的一般性要求。转型期的中国人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近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不足是片面强调理性和功利的作用,其中的职业教育的理由更是明显表现为课程设置强调“必需够用”,过分突出“实用功利”,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生命整体性的关爱。

一、高职教育“实用功利主义”的成因及危害

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在“必需够用”的学制体系下很少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除了必修的“两课”、计算机和外语课之外几乎都是专业课,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对学生的文化、心理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我们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命,“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体;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各种社会活动,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1]过分强调功利的教育造成现在的高职学生最大的理由是缺乏道德、空虚无望、缺乏值得信赖和为之奉献的东西。这些理由在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影响,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理由。当然,不仅高职教育如此,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污吏危害更大。”[2]他的这段话通过微博迅速被转发

3.5万次。

高职教育是否要关爱学生生命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目的论”与“工具论”之争,也就是培养“人”还是“人力”之争。正如有人指出,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造就“人力”,即过早地训练学生掌握某一种专门技能,为从事某一种劳动做准备。可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中,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丧失殆尽,许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仍然趣味低级、视野狭窄、缺乏教养,以至于他们身上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精神的堕落齐头并进。这就意味着本该是教人全面发展、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正在走向它的反面。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知识、技能,但是知识没有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却反而束缚了人的心灵。不少高职学生一心想着如何能尽快谋生,如何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人们普遍认为能谋到收入高又轻松的职业是成功的标志,人的尊严不再体现于诚实劳动,而是体现于如何用最少的劳动换取最多的酬劳,这种功利价值观的凸显造成“人之为人”的内涵空洞,人的尊严被扭曲。
把教育的价值从培养“人力”进一步转移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面对当前深刻的教育危机,重新找回教育中人的尊严,认真深思“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并以此为参照努力转变教育现实,避开因急功近利而迷失方向是现时代高职教育急迫的使命。[3]在“人作为目的”的教育世界里,每个人必定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相遇,教育可以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二、策略之一——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基础性、永恒性、教养性、全面性。国内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倡导和推行通识教育,1995年9月,教育部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全国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50余所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改革也逐渐成为全国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理由。
既然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对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即整个大学(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感情的人才,提供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全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应用研讨会调研报告中,罗军强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概况》一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方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通识教育是一种使人更丰富、更全面、更接近“人”的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4]
现代高职教育有两大转型方向,一是由对本系统负责转变为对社会负责,二是由职教标准转变为普教标准,因此,“通识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载体。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职“必需够用”的专才教育有滑入庸俗化的倾向,可能丧失“高等”与“高级”的本质属性。“高等”应该高在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层次,高在专业技能的理论上;“高级”应该高在做人的品质,高在发展潜能上。以“短、平、快”为思想指导的“工匠学徒式”培养的高职生,既适应不了社会变化的需要,也不符合教育的本质理念。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tjylw/lw25624.html上一论文:试析对军事课的新认识及完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