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与近现代高等教育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04 浏览:15697
论文导读:
摘 要: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是在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教育的雏形上发展起来的,战争暴露了传统经学教育内容的闭塞与狭隘,受资本主义文化传播的冲击,教育改革呼声高涨。从古代和近现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社会职能、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对教师的要求四个方面比较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与近现代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制度;高等教育系统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社会职能比较

封建政权办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选拔官吏以巩固封建统治,社会职能在于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统治者及其辅佐。汉始,大学又有太学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高等专科学校出现,孔子私学兴起开始到后来宋朝的书院,高等学校从官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传授知识和研究学术的场所,最终为官者都在官场发挥一定的思想传播作用。由此可见不管社会是否动乱、朝代是否交替,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统治者统一思想、选拔官吏、巩固统治的策略之一。
到近代,封建国门打开,国人放眼世界。有为了挽救的清朝封建统治的洋务派兴办的京师同文馆,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一例外是洋务派维护封建利益的一大举措。后有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分科大学初具规模。维新派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开辟了我国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之路。
新文化运动中京师大学堂的后身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主张高等学校研究学术,培养人才,而非造就“官”的场所,更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此时高等教育已面向社会各行业,更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并且更注重文化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与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比较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科,奠定了我国综合大学系科结构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比较

西周开始,学习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以礼乐为主,同时还有职官教育。百家争鸣时期,教育内容更是百花齐放。孔子以培养“士”君子为目标,秦以法为主,后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以《诗》《书》《五经》《春秋》等著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安人及安百姓的统治者及其官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止于至善。
洋务运动时期,培养内容中外语为主。培养外交所需要的外语人才,后来又创办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算学培养却引非议。早期的启蒙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教学内容上还应包括天学、地学和人学等。
蔡元培主张大学应培养具有广播和比较全面知识的人才,有独立研究和应用实际的能力,十分注重基本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制度比较

《学记》中记载,入学举行隆重的仪式,鼓励学生学习,校内置有体罚的用具以教戒学生,年纪小的学生只能听,不能发问等礼仪学纪。汉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兼管太学,太学的教学由博士担任,每个博士专习一经,由太常在博士中选拔优秀的和有威望的为大学校长即“仆射”,太学入学学生一般年满18岁或以上,由太常选送或郡国选送,有口试、策试(考章句师法)、射策(抽签回答理由)等方式考试,学习优等的给予官职。
而学院自由讲学,学生自己钻研为主。教育制度中,“因材施教”等思想影响较官办国学乡学相对轻松和谐。近代,国门打开,大工业和商品生产使科学技术上升为生产发展的动力,要求教育直接为生产需要培养人才,近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必定是以分科大学取代入学,这样,传统的高等教育书院开始向基础教育转化。洋务派,京师同文馆考试分:月考、季考、岁试和大考,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授七至九品官,劣等的分别降等、革除或留馆再学。维新运动目标:变科举、废八股、兴学校,展开学校与科举之争,维新派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大学所置课程分普通科和专门科,为全国最高学府,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大学的大臣称大学堂事务大臣,为举人、进士出身之京官设立仕学院;精简学科门类,专门学内取消兵学一门;编译局主要编西洋学各书,旧有经书不得任意删节;总教习可设二人分管中学和西学。后来因为顽固派政变,到1909年才筹办大学分科,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分科大学初具规模。
蔡元培在学校管理方面反对旧式官僚机构衙门式管理,主张由精通业务的专家、教授组成评议会,实行管理。并且提出著名的办大学的方针: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收。将学校预科分设于大学文、理、法科之下,学制两年,大学本科四年。由三科学长负责所属预科以培养合格新生。后又在学科设置上设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并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此后更改考试制度,本科生无全班考试,只有学科和个人考试,考试及格准予毕业,并且还在北大建立旁听制度。

四、对教师要求的比较

孔子主张为师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无私无隐;以身作则,教学相长;重视教容教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分门别类,明白无误,解说经书上的仁义之理,传授知识不是主要的。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开设学馆的洋务派多聘请外国人为教习,学习外语和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军事科学技术,提出“礼失而求诸野”,国人不能自甘落后,固步自封。
蔡元培认为学校教育关键在师资,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对不称职的教员予以解聘,先后文科有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等学者前来任教,理科有冯祖荀等人均为积学热心的教员。
至此,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社会职能、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对教师的要求四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比较,每一个分支的比较表明从古至今,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在2000多年的封建制时代,高等教育都是在为封建统治服务着。秦汉之后,国家统一,儒家思潮占据了主要的思想市场,教育制度配合选官制度不断有更新,直到宋朝确立了科举制一直沿袭至清末,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对教师要求尊崇《学记》,效仿孔子这位大教育家。
近现代国门大开,教育不再是政府选官专属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论文导读:
对象广泛,开始出现小学、中学、大学之分,高等教育系统较古代而言更为完备。高等教育不管在古代还是近现代,尤其是当代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组织.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婷.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书院教育[J].中旬刊,2010(12):45-46。
[4]王凤玉,宋志海.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3(3):46-4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