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新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14 浏览:144271
论文导读:
摘 要:当前,微课教学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其对于推动我国教学改革、契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微课,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因此,无论是微课的存在还是发展都无法离开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新教学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并且其应用范围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正在不断快速推进,其目的在于尽量地和当前市场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保持一致。如今,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建设依然变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途径,而微课教学便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势而起。微课极大地适应了教育资源转向开放化、多元化的积极方向发展,并且,微课的微型化与便捷性的资源,也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

一、新计算机技术在微课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借助备课组一齐研发生成的规范化微课方案,能够良好的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针对这一教学章节中的内容理由,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够按照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在展开需要介绍到实例的教学时,可最大化激发微课在教学中的功用。
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在进入教学小结时,微课可以起到深化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这节教学的知识点,归纳其中存在的相互关系。例如,教师在教学了有关农业类型的文章时,可让学生通过某一个农业地域形式,根据不一样的分类所属类型进行分别阐述[1]。根据教学实践统计,教师在每节课上所应用到的微课辅助资源的容量通常都只有数十兆而已,并且,格式较为开放,能够很好与流媒体契合。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流畅地在线学习教师准备的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能够将其下载在终端设备上,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而学习质量的最有效获取途径,便来源于自主学习,而微课教学是实现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快乐学习”是微课教学的核心观念,微课不仅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出现,而其宗旨就在于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遵循标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新计算机技术在微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完善制作流程。微课的教学的整体质量与微视频的制作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地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才能够完善微课的制作步骤,进而丰富制作手段,最终强化微课制作的水平。一般来说,微课制作主要涵括了四个层面:第一,选题。即需要具体的就某一篇教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微课录制。第二,编写教案。尽管,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但近乎涵盖了所有的教学策略,要涉及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执行的教学形式等辅助内容。第三,课件制作。实施微课录制,除去流媒体,也可以采用ppt的展示进行对教学细节的辅助,这样一来,就必须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设计适合的ppt。第四,视频录制。将上述准备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要最到选取录制的优质性,例如可以使用摄像机或是录屏的方式等[2]。
(二)微课的开发应用。高水平的微课制作,不仅要依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录制技术,还需要对微课内容进行全面开发。微课内容的开发程度将直接影响着着微课受用客体的满意水平,也影响着微课的应用效益。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微课所需的录制设备及手段都大有改观,这也给微课制作提供了优秀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对于微课开发也展示了强有力地推动作用。微课的内容开发属于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通常都有征集评审式以及项目开发式。微课的资源开发通常要通过几个重点流程,例如宣传发动、选题设计、后期加工、审核发布等。这也就进一步要求教师能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加强微课开发质量。
综上所述,对教师来说,“微课程”将会革新传统教学与教研方式。对学生来说,“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微课”的教学将会更加普及,“微课”也必定会变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教师是“微课”开发的主体,而“微课”无论是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都是挑战。因此,教师更要细致分析教育技术学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总结、完善和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最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迪[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2(33):23-26.
[2]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14(25):223-226.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sjwlyylw/lw43389.html上一论文:探索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