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构建教育协同体系 持续提高计算机能力培养水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65 浏览:111810
论文导读:
摘 要: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市各高校和信息技术企业之间协同教改,实现了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水平的持续提高。本文介绍了以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协同体系,探索和实践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升的机制和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育协同;创新能力;资源共享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驱动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肩负着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责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着新的挑战。上海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为突出。为此,面对上海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领导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团队建立教育协同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育评价和创新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了上海市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持续进步。

一、目前状况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推动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当时的上海市高教局领导下,首创了面向上海市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经过二十多年的传承发展,对引导和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教学资源。目前,上海各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
同时,国际化大都市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上海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存在着新的理由,面对新的挑战。首先,不同高校间的差距较大,上海共有30多所本科院校,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老本科高校和新本科高校四个类别,不同类别高校在师资规模、教学水平和实验环境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基础好、学习轻松且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往往感觉吃不饱,希望老师多教难的内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觉得学习困难,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会让他们丧失对计算机的兴趣。最后,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和教材建设等存在脱节,计算机实践性强的特点没有在教学和考核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因此,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构建教育协同体系持续提高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水平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资源共享来全面提高上海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激发有兴趣的特长生的计算机潜能,培养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人才,是摆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以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负责人为主体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和计算机竞赛评审委员会等团体,集思广益,以全面提升上海市各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开展了“课程建设、考核平台、创新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实践,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架构

面对当前上海市高校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上海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需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如何引导各高校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衡量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第二,如何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如何推动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第三,如何开展各高校联合教学改革,发挥基础较好高校的带动作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第四,怎样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间的交流,使各高校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为解决这些理由,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在各高校教务处的配合下,联合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和相关企业,构建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其架构如下图所示。
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架构图
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平台(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和计算机应用竞赛平台)和两个机制(联合教改机制和互动交流机制)。利用与时俱进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来提高上海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水平;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竞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通过联合教改机制,各高校实现共享教学资源、教改成果;互动交流机制能让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及时分享经验和策略,实现共同提高。

三、搭平台、建机制,推进上海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基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上海市教委领导各高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协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1.依托考委会和命题组,与时俱进建设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积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同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及时改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是上海市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的关键理由。
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理由。依托由教委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由在计算机领域有影响的专家组成的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和命题组,引领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向。以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抓手,在检测和评价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规范和强化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上海市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等级考试平台和课程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有效推动了教学、检验了教学和推动了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三个级别为不同高校提供了教学菜单。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共有三个级别,各个级别既互相依托,又有各自关注的重点。一级关注计算机文化素养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二级关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抽象、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理由;关注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构建应用系统的能力,形成面向领论文导读:
域理由的解决方案。目前各校基本形成了既与别考纲相对应又各具特色的“2+X”课程体系。(2)通过调整考试内容引导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为了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等级考试不断进行改革。考试形式从笔试到机试;考试内容从重知识向考核能力方向转变,注重程序调试能力、编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考试环境从单一构建教育协同体系持续提高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水平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到多样化,满足各校教学环境的及时更新又可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例如,程序设计和应用开发都提升为当前流行的.net平台;开发了可视化的通用模拟网络环境,既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又使学校教学不受考试环境限制,并及时将新的技术环境引入教学实践。二十多年来,等级考试根据社会需求和从应用能力提高角度不断改革,使考试科目和内容更合理。考试大纲提出了教学参考目标,也指导各校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
(3)通过不断开发完善考试平台引导实践能力培养。为配合等级考试的能力考核要求,2007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考试院组建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技术组,专门研制开发了满足应用能力考核要求的通用考试平台。通用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等级考试各个环节的管理,有效引导了各高校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为全市各高校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2.依托组委会和评审组,校企合作建设应用竞赛平台,努力发挥培养创新作用

对于基础较好、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能培养和锻炼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类学习工作中的专业理由、实际理由的创新教育平台,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为此,作为加强本科生计算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上海市教委发起了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并从管理机制和经费上予以支持。成立了以上海市教委领导为主任、部分高校教务处长为成员的竞赛组委会,依托各高校负责计算机创新培养的教师成立了竞赛评审组,并确定了每个学校的竞赛联络人。
大赛依托各个高校举行。2008年首先举办了“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三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然后将竞赛扩展到全市高校。从2009年到2013年已经轮流成功举办了五届“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见表1)。学生以2~3人组成小组的形式参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参赛作品的设计和实现。参赛作品归为以下5类:(1)数据库应用系统;(2)Web 网站设计;(3)多媒体制作;(4)程序设计应用;(5)企业合作项目。除企业合作项目外,参赛作品选题范围不限,鼓励计算机技术在其他各专业中应用的选题,所提交作品应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每届大赛都吸引了来自上海市近30所高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与,经过网上报名、作品制作、作品上传、初赛评审、决赛答辩等环节,评选出获奖优秀作品。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大赛逐步形成了分类、分层、校企合作等组织方式,具有参与面广、原创性强、学用密切结合的特色。(1)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竞赛也分为文科类和非文科类、“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等分类评审,提高各类学校学生的参赛积极性。(2)竞赛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倡使用国产软件。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企业参与竞赛命题、技术培训和作品评审。让学生真正解决实际理由,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并且将国产“达梦”数据库、网站群平台等引入竞赛作为备选环境,推广了国产软件的使用。(3)要求参加竞赛的学生通过某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更为扎实。
通过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大学生们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或其他应用结合,训练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理由的能力,通过自学新技术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了协作精神,通过技术文档制作、答辩等环节锻炼了综合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交流了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成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3.依托跨校教改课题组,建立联合教改机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为整体提高上海市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综合能力,加快改革的步伐,有效途径是走多校联合之路。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以等级考试科目为分类,组成不同的跨校核心研究组,各有侧重地展开研究,如表2所示。
多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实现了校际合作与优势互补,通过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项目的新理念和新举措在项目合作高校的先行先试,大大加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步伐,为整体推进与深化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依托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培养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施实体是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如何在高校教学工作过程中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上海有复旦、上大、华师大等综合性大学,也有同济、华理、上交大、上理工等理工特色高校,还有海洋、海事、中医药、电力等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且各个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等方面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进而共同进步?
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成立的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为各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协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均来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骨干。在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上,大家会围绕一个主题,介绍效果好的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等,也会互动讨论。近几年确定的主题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和“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等。
除了学术年会,协会还会组织各个层面的老师开展关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设计”等方面的专题研讨。
经过多年实践,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上海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多校联合、共建共享,形成了以“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论文导读:
育协同体系,为上海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的创建与实践,不仅提供了展示上海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成果的舞台,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积累了大量素材,这些素材为上海各高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教学中最贴切的案例。协同体系为各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间建立了交流平台,也建立起了高校和企业间的交流通道,通过交流,不同高校间的差距缩小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总体水平提高了。协同体系还搭建了上海市“985工程”、“211工程”、老本科、新本科以及民办高校同台开展教改的舞台,建立和完善了校际合作新机制和队伍建设,围绕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在全市层面举办的教学研讨、师资培训、经验交流等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学热点的联合课题研究为各校关注的共性理由和个性理由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整体以积极进取的形象在全国形成影响力,教学改革成果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 刘晓强,傅建勤,许华虎等. 课程体系共建共享,提升区域计算机教育质量[A]//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0年会学术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金祥雷,赵继.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 中国大学教学,2013(5).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