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电动道岔系统—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在黄陵矿业铁路专用线上故障处理与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06 浏览:90393
论文导读:岔,取消进路,人工解锁进路,区段故障解锁等功能。但在日常运用、维护中,仍会出现信号不能开放、道岔不转动等故障,本文就根据常见故障进行研究、分析。一、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简介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包括双机热备联锁系统和三取二计算机联锁系统。系统结构由:电源屏、制约台、主机柜、扩展机柜、IO组合、
摘 要:通过对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的研究、分析,对各部分的模块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各部分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消除道岔误动作等安全隐患,实现系统的稳定。
关键词:MCIS;联锁系统;故障处理;分析;深思
黄陵矿业铁路专用线采用的电动道岔系统—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信号员可以通过微机操作下实现道岔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等行车设备之间的联锁动作,可以达到调车进路,引导进路,引导总锁,单操道岔,封闭道岔,取消进路,人工解锁进路,区段故障解锁等功能。但在日常运用、维护中,仍会出现信号不能开放、道岔不转动等故障,本文就根据常见故障进行研究、分析。

一、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简介

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包括双机热备联锁系统和三取二计算机联锁系统。系统结构由:电源屏、制约台、主机柜、扩展机柜、IO组合、IO模块、CPU模块等组成。
1、双机热备联锁系统由硬件和软件共同完成。在主机故障时,备机自动接替系统的输出,实现主、备机无缝切换,不会产生错误输出。备机与主机之间具有主动跟踪同步功能,备机开始正常运转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主、备机同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行性。
2、三取二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多表决器进行三取二表决,实现联锁机的三重系,以保证联锁单机永久性故障或瞬间故障发生时,系统仍能无差错、不间断地工作。

二、常见故障

1、进路不能正常解锁;

2、信号不能开放;

3、道岔不转动;

4、轨道区段故障;

5、道岔无表示。

三、故障分析及处理策略

1、进路不能正常解锁故障分析及处理策略

(1)轨道区段分路不良会使进路不能正常解锁;(可以查看上位机提示和维修机记录)
(2)不能正常解锁策略:(1、观察相应进路上是否留有始、终端【通常一条进路不能正常解锁会留下始端或终端,在相应的始端或终端信号机构方有方框提示】。如果有,在始、终端的地方应有菜单的“人解”解锁。2、如果无始、终端,采用相应区段菜单里的“故障解”进行解锁。

3、如果都不能消除进路,将联锁机复位。)

2电动道岔系统—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在黄陵矿业铁路专用线上的故障处理与深思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信号不能开放故障分析及处理策略
(1)检查相应信号的灯丝是否完好。
(2)检查相应信号组合配线和模块是否完好。

3、道岔不转动故障分析及处理策略

(1)检查相应道岔的断路器是否合上。
(2)驱动道岔点,到分线端子测量是否有动作电源送出。(1、如果分线端子没有动作电源送出:A、检查道岔模块是否完好;B、检查组合配线是否完好。2、如果分线端子有动作电源送出:A、检查室外电缆是否完好;B、检查室外道岔设备是否完好。)

4、轨道区段故障故障分析及处理策略

(1)检查相应区段的轨道电压是否正常。(正常轨道空闲电压为10.5V—16V)。
(2)检查相应的轨道组合配线、轨道模块是否完好。

5、道岔无表示故障分析及处理策略

(1)检查相应道岔的断路器是否合上。
(2)检查相应道岔的表示分线端子上是否有表示电源送出。(1、如果分线端子没有表示电源送出:A、检查道岔模块是否完好;B、检查组合配线、(3K—5W)电阻、110V表示变压器是否完好。2、如果分线端子有表示电源送出:A、检查室外电缆是否完好;B、检查室外道岔是否完好。)
四、结论
在MCIS模块化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投用过程中, 运用故障处理分析与深思的策略,确保各部分功能模块之间更稳定,有效地提高了运输效率,适应了铁路发展的需要,确保了铁路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志熙,车站计算机联锁ABC[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王增力、方亚非,全电子化计算机联锁系统[J],铁路通信信号,200

2.38(8):15--17

[3]程明景;UM71轨道电路在中国的应用及改善[J];甘肃科技;2003年06期
[4] 唐茹;西整治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隐患[N];人民铁道;2008年
[5] 杭庆博;黄矿铁运公司铁路数字化改革获得成功[N];延安日报;2011年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sjaqlw/lw6812.html上一论文: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