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如何提升对欧经济报道有效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87 浏览:21848
论文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多个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频频遭遇困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为我国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成为我们对外报道的重要任务。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我们一般存在不能及时发声、不知如何发声、不知如何放大声音等理由。本文拟结合新华社针对中欧经贸摩擦的典型对外报道案例,探求解决上述理由的途径。
欧盟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7月,欧盟发起的89项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有35项针对中国。除了数量的明显增加,涉案金额更是大幅增长。
去年下半年,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涉案金额高达210亿欧元的“双反”调查,在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占我国对欧盟年出口总额的7.4%。记者注意到,在硝烟弥漫的“贸易战”背后,中欧之间事实上也在上演着一场激烈程度并不逊色的“舆论战”。从多方的反馈来看,新华社在这场“舆论战”中虽不能说旗开得胜,但也取得了一些好于以往的成效。
欧盟委员会6月初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暂时征收11.7%的反倾销税,远低于欧盟此前威胁的47.6%。欧委会之所以“示弱”,在其做出征税决定前18个欧盟成员国投反对票是根本理由。此次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左右欧盟委员会的政策选择。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在6月中旬的一个内部研讨会上抱怨,“是中国一些大媒体的持续施压吓退了不少欧盟成员国。”与此同时,商务部和代表中国光伏企业参与谈判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也对新华社的报道提出肯定,称新华社有效地发出了中国声音。
被动还击与主动出击
当发生重大国际涉华事件时,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是做好对外报道的关键。然而,在涉华经济话题的报道上,尤其是在西方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较为新鲜的报道领域,我们此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发出中国声音方面显得被动,动作慢半拍,通常是等到“火烧眉毛”,或者是等到我们被西方媒体铺天盖地的“对我不利”的报道淹没时,才“不得不出来说几句”,这就会导致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上占尽先机,让我们的在出手应对之前就“输在了起跑线”。
在欧盟对华“光伏案”的报道上,我们吸取了教训,从一开始就主动策划,积极发声,在今年5月初刚有“风吹草动”之时就撰写了英文评论《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之举或引火烧身》,被法新社、共同社、《商业周刊》等媒体采用,其中欧洲大陆最重要的通讯社法新社则转载了五段。5月27日,当商务部代表团前来布鲁塞尔与欧盟展开谈判、离欧盟宣布征税决定仅有一周之际,我们在这一关键时期播发的中英文稿件《中国政府如何提升对欧经济报道的有效性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会坐视不管》,被路透社转载,申明了中国立场,放大了中国声音。6月4日晚,欧盟宣布征税决定的当天,我们就撰写了中英文评论《欧盟须以诚意和理性对待光伏谈判》,稿件得到了《欧洲声音》等欧盟主流媒体的采用。在5月初至6月初这极为关键的一月,我们根据“光伏案”的进展情况,循序渐进,每隔几天就有一篇较有分量的英文评论,使得国际舆论界,尤其是欧洲舆论界,始终都有不一样的中国声音,从而不至于被西方声音所垄断。
德国驻欧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近日跟记者聊天时说,这次在“光伏案”上,中国媒体发挥了作用。他说,“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用英文主动地、清晰地申明中国的立场,让欧洲的民众和官员知道,单方面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将破坏整个中欧经贸关系,而对话和磋商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途径。”此前立场曾摇摆不定的德国在欧盟做出征税决定前的中投了“反对票”,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的立场也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决定。这位外交官说,虽然这并不能表明中国媒体的报道转变了德国的立场,但是中国媒体的声音也是德国政府和民众了解中国立场的重要渠道,能够让他们更加迅速、直观地了解到中国立场。
指责谴责与摆事实讲故事
当发生重大国际涉华事件时需要及时、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并非每个从事对外报道的人都知道如何有效地发声。有人认为,所谓的对外报道,就是要在国际舆论界同西方媒体“针尖对麦芒”,在受到外媒不公正报道时要敢于“对骂”。笔者的经验是,只依靠尖锐、强硬的语言不仅起不到说服西方受众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进一步强化受众的偏见和错误观点。
事实上,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故事可能比一味的指责和谴责更加有效。一方面,这种传播方式能够赢得更多倾听的耳朵,而不至于在传播开始之前就让对方感到反感;另一方面,摆事实,讲故事,娓娓道来,更有说服力,能够有更大的机会影响受众的观点。我们在“光伏案”的报道上就坚持了这一做法。
举例来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做法虽然会让欧洲光伏生产企业受益,但是却遭致了数量更为庞大、吸纳就业人数更多的欧洲光伏消费类企业的反对。为此,代表欧洲光伏消费类企业的行业协会采取多种形式欧盟的做法。其中,5月24日,代表欧洲580多家光伏企业的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悼念”即将因欧委会可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而失去的20多万个欧洲就业岗位。当日,一行者扛着特制的白色木棺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区游行,分别路过了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大楼,最终在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前停下,在写着“悼念即将逝去的20万个就业”的标语边演奏哀乐。我们就此采写了英文特写《欧洲光伏企业一场特殊的“葬礼”》,因稿件的生动描写而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转载。
7月17日,30多家欧洲大型光伏企业的高管齐聚布鲁塞尔参加欧盟委员会的听证会,他们以自己的经历试图向欧盟委员会表明对华征税给欧洲光伏产业带来的伤害。我们让其中的企业家代表讲述自己的企业如何因为欧盟的征税决定而造成裁员和订单下滑,就此播发了《欧洲光伏企业恳求欧委会“醒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以我为主设置议题
在“光伏案”的报道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但又不难理解的现象,论文导读:
那就是西方媒体对“光伏案”的报道,在话题的选择和议题的设置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大量的消息和事实,不管有多么强的新闻性,只要对西方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它们都很少涉及,甚至只字不提。欧洲媒体也都喜欢摆事实,但是它们对预测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的报道少之又少;欧洲媒体更喜欢讲故事,但是它们对于上述“葬礼”的事情却只字未报。其他的例子不胜枚举。
欧盟委员会在做出是否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决定前要先征求欧盟成员国的意见,虽然各国政府的结果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多数国家持反对意见,将影响欧盟委员会决定的“合法性”。5月27日,我们得知,有包括德国、英国在内的多达18个国家投了反对票,仅有4个国家支持欧委会的征税决定,其余5国弃权。对于这一消息,包括路透社、法新社在内的欧洲媒体“集体失语”。我们就此消息抢发了快讯并进行了滚动报道。大约过了三四个小时,一些西方媒体才慢慢腾腾、轻描淡写地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而且稿子的重点都放在了“即使多数成员国反对也不会影响欧委会征税决心”这一点上。在欧洲媒体的主场,它们是不可能这么晚得到消息的,为何如此慢吞吞地播发出来,对于如此重要的消息又为何如此轻描淡写,着实值得玩味。
7月9日,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光伏企业之一——格尔利歇尔太阳能公司申请破产。欧洲业界普遍认为,导致这家德国企业破产的直接理由是“欧委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导致欧洲光伏市场情况急剧恶化”。然而,欧洲很少有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还有上述的听证会,记者在现场发现只有新华社一家媒体在采访报道。
这一现象可以给我提供很多启迪。从“光伏案”的报道案例来看,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对我有利的事实、数据和故事,而且这些新闻素材通常还都是以外国人之口说出来的,因此更有说服力。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以我为主,主动设置议题,而是一味地跟着外电的脚步走,殊不知很多对我有利的新闻事实都被它们过滤掉了。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