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92 浏览:11626
论文导读:的动态变化过程就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不仅仅是对三峡工程移民的研究缺乏连续的数据,关于以往的工程移民的研究同样缺乏类似的数据。。同时,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农村移民家庭的不同安置类型,特别是非农安置与农业安置移民家庭,一般采用同一基准进行比较包括搬迁前后比较、同迁入地居民比较、不同类型搬迁方
摘 要:针对宜昌市三峡库区百户农村移民家庭12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表明:就地后靠农业安置移民不仅能平稳过渡,其家庭经济状况逐年好于全市农村家庭平均水平;外迁农业安置移民家庭在安置初期经济状况下滑,但能逐步实现过渡,并跟上农村平均水平;而非农就业安置家庭的经济状况波动大,且长期处于低水平,与城镇困难户家庭水平相当。因此,就地后靠农业安置应成为今后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的首选,外迁农业安置是在环境容量限制下的次选,而非农就业安置在农村移民安置中应慎重选择。水库建设移民政策的制定应以能力贫困与能力发展理论为指导,现阶段应遵循“以土为本,就地后靠为主、就近外迁为辅”的原则,要注重库区环境容量的扩大和移民发展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安置模式的移民家庭应该出台差别性的、针对性的移民安置政策,并全面开展持续的移民工作。在三峡后续移民工作中,应该妥善解决非农就业安置的遗留理由。
关键词:移民安置模式;农村移民;农业安置;非农安置;就近后靠安置;就近外迁安置;移民家庭;社会资本;能力发展理论;环境容量
16748131(2014)01002612
一、引言
水库建设移民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理由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的理由众多,包括迁移动力、迁移模式、迁移心理特征、移民社会适应性、移民社会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融合、移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很多理论理由与实际理由(风笑天 等,2004)。截至20世纪末,尽管我国就已兴建了大小水库8万多座,安置移民超过千万,但工程移民理由一直是水库工程建设的重大理由,处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之中。总体来讲,经历了从“重工程、轻移民”思想指导下的单一补偿性移民方针到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转变(李伯宁,1994)。在水库移民理由中,安置模式理由长期是移民工作的重大理由,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理由。
移民安置模式根据不同的分类策略,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划分。从安置的人口类型来划分,可分为农业人口安置和非农业人口安置;根据移民安置后从事的产业,可分为大农业安置和非农二、三产业安置(另一提法是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按安置点去向及迁移距离划分,可分为本地就近后靠安置、异地近迁安置和异地远迁安置;根据就业安置途径,可分为农业安置、企业招工安置以及自谋职业和养老保险安置;按安置点是否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和建设可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从政策依据上,又可分为补偿性安置与开发性安置等;根据安置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分别选择大农业安置方式、小城镇安置方式、成建制外迁安置方式和混合型安置方式等(苏爱华 等,2004)。
对于农村移民,在农业安置与非农业安置的选择上,已有研究有三种不同观念。第一种观念以我国过去移民的经验为基础,强调以土为本的大农业安置模式(高建国 等,1998;邱正光 等,2000);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让农村移民进行城镇非农化安置,其主要依据是劳动力乡城转移与城市化是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定趋势,可以借着水库建设的契机,提前实现水库地区农村人口的劳动力转移,同时缓解库区人地关系紧张、环境容量有限的突出矛盾(苏爱华 等,2004;韩光辉,1997);第三种观念则认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安置模式,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支付给移民一定款项的补偿费后,由移民自主选择去向(伍黎芝,1999),其实质是一种单一补偿性的非农安置模式,由于脱离目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因而持这种观念的人相对较少。
三峡库区的农村移民工作根据1991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基本原则,实际实行的是以大农业安置为主,兼顾二、三产业安置的开发性移民安置模式;在大农业安置中,又主要实行就近后靠安置兼顾就近外迁安置的安置模式。时至今日,从“迁得出、稳得住”的角度来看,三峡移民工作已告结束。但是,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在总结归纳三峡移民工作的成绩、理由与及评估不同安置模式的实际效果时,调研数据主要是基于某一时间点的横截面调查数据(马力 等,2011;刘远新 等,2011),缺乏连续的时间序列的数据支持,而移民过程本身是一个长期的延续过程,从最初的动员到迁移、适应、发展,家庭状态一直处于变迁之中,因此仅靠一个时间点的观察所得到的资料,不能完全反映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就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不仅仅是对三峡工程移民的研究缺乏连续的数据,关于以往的工程移民的研究同样缺乏类似的数据。 。同时,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农村移民家庭的不同安置类型,特别是非农安置与农业安置移民家庭,一般采用同一基准进行比较包括搬迁前后比较、同迁入地居民比较、不同类型搬迁方式的相互比较等。 ,忽视了非农安置移民家庭丧失土地这一事实所造成的实际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丧失土地对非农安置家庭来说,不单是土地这一重要资本的丧失,同时还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生产与生活环境(自然资本)、原有的存活技能的失效(人力资本)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社会资本)等多重理由,他们遭受的是家庭资本的多重损失乃至剥夺。由于该类型家庭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村,家庭经济不再具备任何自然经济的属性,因此,我们在比较与评估安置效果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与其迁移前或者是一般农村家庭相比较,而更应该同当地城镇家庭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
向华丽: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宜昌市移民局在宜昌市统计局的技术支持下,在各县移民局的通力协助下所开展的百户农村移民家庭1996—2007年的家庭经济状况数据显得弥足珍贵。虽然样本量略显不足,但该调查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具有搬迁前的基准数据,二是调查样本同时包括了农业安置与非农安置两种安置模式,三是农业安置模式同时包括了就近后靠安置与就近外迁安置两种类型。本文拟以该数据为基础,从资本剥夺、介入性贫困与能力发展(Sen,1984;Bebbington,1999;杨论文导读:
云彦 等,2008)视角出发,对库区就地后靠农业安置移民、外迁农业安置移民与坝区非农安置移民的家庭经济发展做一个时间轨迹上的考察,并通过比较后靠移民、外迁移民与一般农村家庭的差异和坝区非农安置移民与当地城镇家庭的差异,深入分析不同安置模式对农村移民家庭经济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以往三峡移民工作中的历史遗留理由,为后续三峡移民工作提供参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辨析现行移民政策的实际效果,可以对今后移民政策的调整以及其它工程移民的安置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瞄准性的政策倡议。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4)从库区后靠农业安置移民家庭的人均总收入与宜昌全市农村家庭的人均总收入对比来看,后靠移民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望实现“逐渐能致富”的目标。在搬迁前以及搬迁后的前三年,后靠移民家庭的人均总收入只是略高于宜昌市农村家庭的平均水平,但在2000年以后,后靠移民的总收入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远大于平均水平;2002年以后,差距一直维持在2 500元以上,即使除去其它来源收入,后靠移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仍高于平均收入2 000元以上。
图1 后靠移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变化情况[TS)]

2.人均支出情况

图2是后靠移民家庭人均年支出变化情况、支出构成及其与宜昌全市农村家庭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后靠移民家庭的支出变化中,税费所占比重极小,教育费用变化幅度不大,生活及其它费用的支出也基本是随着市场物价的提高而出现的小幅稳步增长1997年后靠移民生活及其它费用的大幅度增加明显是由于搬迁涉及房屋建设等引起的,1998—2000年人均支出高于全市农村家庭也主要归因于搬迁新房的陆续完工,2001年以后的增长则主要是在总收入增长带动下的消费及其它投入的增长。 。其中,值得分析的是生产费用的支出情况。在搬迁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淹没线下的原有耕地仍然可以继续耕种,因此在生产费用支出较少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随着三峡水库逐步蓄水,原有农田淹没,为了增加新垦荒地的产出,生产费用投入加大。如果不考虑移民家庭自产自销的因素,2003年以后,农业经营性收入尚不能弥补生产费用的投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理由。以上至少说明两点:一是直接反映了就地后靠移民分配到的土地的贫瘠,如果迁移前不对新开垦荒地进行有效开发,那么对后靠移民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势必会产生影响,这同时也似乎在印证很多研究认为“库区环境容量过低而不足以承载大量就地后靠农业安置”的论断;二是间接表明了在政策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所谓的开发性移民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移民搬迁前就对要新开垦的土地进行有效的改良,从而保证土地的产出能力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以上情况直接导致了少数单纯依赖土地维持生计的移民家庭面对实际的经济困难。
图2 后靠移民家庭人均年支出变化情况[TS)]

3.人均纯收入情况

图3是后靠移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情况。在起点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库区就地后靠农业安置移民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在经历搬迁的头三年以后,始终高于宜昌全市农村家庭的平均水平,且远远高于农村低收入贫困线的水平,并呈现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表现出了“逐步能致富”的良好势头。调查的事实表明,就地后靠农业安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极为有效的安置模式。该模式不仅能使移民家庭在经济上实现平稳过渡,而且还有可能推动家庭能力的发展。分析其理由,我们认为:这种安置模式不会人为割断移民家庭与原有存活状态的自然联系与社会联系,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移民家庭不丧失原有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尽管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了农业收入后靠移民家庭的耕地面积从搬迁前的0.97亩/人逐渐下降,至2003年后维持在0.5亩/人左右。 ,但耕地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与缓冲作用;加上大型工程的建设又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契机与商业契机,有利于家庭能力的发展,并有可能最终实现富裕。
但是,在看到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理由。其中最大的理由是新开垦土地熟化培育的滞后,导致移民后期生产投入的增加。新配置土地是就地后靠移民家庭赖以存活的根本,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劳务工作或者无法及时把握商业契机的家庭来说,新开垦土地是他们家庭生计基本的、主要的来源。因此,政府有责任出台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图3 后靠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TS)]
来鼓励及引导移民家庭尽早开发新垦土地,甚至可以考虑组织社会上其它经济力量(比如新型的农业工程公司)来集中解决理由。此外,针对水库建设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的市场需求,及时地给予后靠移民家庭必要的引导,并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与商业支持,也是实现该类型移民家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外迁农业安置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状况与比较

1.人均收入情况

从外迁移民的收入构成看,包括种植业与养殖业在内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始终是该类移民最主要收入来源,两者比较,种植业又处于主导地位。从图4可以看出,种植业收入在经历搬迁第一年较明显的下降之后,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与后靠移民相比,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是后者的2~3倍外迁移民家庭的耕地搬迁后一直维持在1.6~1.7亩/人之间。 ,但种植业收入水平却没有呈相应倍数的增长。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园地质量较差,且相应的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的产出;二是外迁移民家庭对新的生产环境和新的生产技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搬迁以前,柑橘种植是库区移民的主要农业生产项目,在外迁安置后则主要从事水稻、棉花和蔬菜等生产。 ,这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收入;三是在搬迁初期,由于更多的资金需要用于家庭住房建设,资金相对匮乏,同时生产必备的耕牛、农具也不足,这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种植业的收入。在家庭养殖业方面,外迁移民论文导读:
家庭该类收入的比重比搬迁前有所增加。外迁移民多由山区迁往平原地区,可以一定程度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由于没有过多的收入渠道,为增加家庭收入,也迫使该类家庭增加了对家庭养殖业的投入。与其它收入相比较,家庭劳务收入增长最快,在家庭总体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趋势大体与目前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变化的总体趋势一致;但是,其劳务收入却一直略低于就地后靠移民家庭的水平,也从侧面说明了就地后靠移民家庭具有更多的外出务工就业机会。在总收入上,该类型移民家庭与宜昌全市农村家庭的平均总收入水平相比,大体上呈现一致性,除搬迁的1997年外,2001年之前总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水平几乎完全吻合,2001年以后则略高于平均水平。总体上看,安置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好于全市的平均水平的,说明政府在安置地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外迁移民家庭的后续发展理由。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安置模式对水库农村移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