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刍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71 浏览:21141
论文导读:
摘 要:区域内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刍议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城市群建设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原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为推动中原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融合,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对整体发展进行布局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
1673-291X(2013)01-0162-02

一、发展特点

1.资源多,品牌少。中原经济区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多样。这里是中华寻根祭祖的圣地;创造了古老且秀丽的汉字;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汇集了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和特色。相对于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匮乏,品牌建设不足,旅游产品缺少品牌效应,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都处于蛰伏状态,未充分发挥潜力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加之未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整体包装,区域内尚无响亮、鲜明的整体文化旅游的主体形象。
2.主导多,参与少。中原经济区区域内29个市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推动文化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均高度重视,起到了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很多企业仍然对参与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积极性不高,过多依赖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去整合资源,也不去自觉完善自身的网络化经营体系,导致实际参与区域内文化旅游发展受挫。目前,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仅局限于旅游线路的合作,并未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中不能整合和凸显各自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未能充分保护和利用自身独特的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未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3.冲突多,协调少。经济区相邻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往往相差不远,这就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资源的整合会吸引更多的客源,增加效益,否则两败俱伤。就目前情况来看,共生的冲突远远大于利益的协调,如“哄抢”历史名人。这种冲突由名人带来知名度的提升、更多的旅游开发卖点和客源及经济效益导致,当冲突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是重复建设,相互诋毁,结果由于分歧和争执,人们对这种文化旅游品牌的忠信度下降,各方的声誉和收益受损。另外,旅行社之间也有冲突:竞相压价,旅行社与游客间、导游与游客间的冲突也不断。
4.协议多,落实少。经济区文化内涵相近的部分省、市之间通过召开区域会议、签订协议以及备忘录等形式,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旅游资源整合合作。但这些协议在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得到真正落实的较少,目前并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旅游区,在文化旅游的品牌、信息、设施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效力有限,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仍然没有区域共同的行动纲领性文件,未建立统一的旅游合作组织,不利于区域文化创新发展区的营造。
5.内容多,创新少。整体上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空间范围较大、合作内容较多、层次较深,所以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之,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协调众多方面,因此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为了弘扬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必须不断对发展的体系与机制进行创新,因为所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区域内文化旅游发展难度较大,创新不足。

二、发展路径

1.发展思路。首先,立足经济区整体,研究空间分布,优化资源结构,寻找旅游资源的相关性,以某项文化旅游特质为切入点,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其次,根据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确保各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力度。避开盲目开发,禁止开发需要保护的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市场认知不足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注重宣传,使得开发和需求同步增长;重点开发有深厚中原文化底蕴的资源,整合其相关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最后,各地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形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增长极和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
2.发展模式。认真凝练中原经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民俗民风,着力开发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文化旅游,树立区域大旅游观,整合资源,在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信息发布、销售队伍、分销渠道、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素方面,实现包容性增长模式。通过这种包容性增长模式,发挥中原经济区旅游核心区的辐射和外溢效应,以文化旅游带动山水风光旅游,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域的整合,各市联合起来,共享成功经验,争取更大的突破;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各类景区之间都要具有包容性合作的理念,相互推介、取长补短,实现从门票经济到区域经济的转变,共同打造一个包容性的无地理分布桎梏、无政策约束羁绊、无交通出行限制、无服务提供约束、无信息传递障碍的一体化的区域文化旅游大市场。
3.发展机制。首先,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外溢效应,强化中心旅游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市场,鼓励创新,重视正面旅游形象的形成,注重塑造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其次,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作指导,在将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统一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建立各城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再次,成立专门机构,专项负责。由各级政府联合成立合作管理委员会,全面协调区域内部文化旅游发展。最后,打造一个包容性空间,尽快建立区域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网络。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推动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加强郑州航空枢纽建设,构建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以郑州为核心衔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打通区域内省际通道和对外通道。打通干线公路省际断头路,连接各县城、重要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公路枢纽,科学设计文化旅游专线,增强城市至景区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形成景区环线,贯通四方,实现景区之间交通的无缝对接和客源的无碍对流。

三、发展布局

1.资源重整。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又相近,若能有效重整,可发挥最大资源价值,避开恶性竞争。重整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突出特色,合论文导读:
理定位,避开重复开发,提升相近资源的规模与品质;由政府统一规划,规范景区审批,推出整体文化旅游形象;政府部门和企业跨地域联手开发文化资源才能共享受益。故可以根据同质互组、异质互补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如“黄河风情文化之旅”:三门峡黄河风景区—小浪底风景区—花园口黄河生态旅游区—开封悬河景观—菏泽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其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2.产业集聚。根据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质的产品,通过产业集聚,取长补短,互相协作,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强化核心区域城市旅游功能,审慎又有魄力和创造力地打造产业集群区,推动文化旅游要素的集聚,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调整与发展,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无缝对接,逐步带动相关市区边缘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如可以打造开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扩大汴绣、菊花、年画、小吃等文化产业的规模,将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与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合作,扩大中部中心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深挖焦作、阜阳、商丘、亳州、宿州等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深度文化旅游,将中原经济区平原地区缺山少水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推动整个区域的旅游乃至经济的发展。
3.空间整合。根据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太行山文化旅游区、伏牛山文化旅游区、东部平原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文化旅游区、中原中心文化旅游区五个区,根据各区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确定中心城市,有选择性地进行不同的战略定位。北部太行山文化旅游区主推“太极文化”和“殷商文化”,依托自然景区,烘托焦作的陈氏太极、邯郸的广府太极和安阳的殷商文化。西部伏牛山文化旅游区主推“唐汉文化”、“佛教文化”、“河东文化”。东部平原文化旅游区主推“道教文化”和“曹魏文化”。南部桐柏大别山文化旅游区主打“红色文化”和“圣贤文化”,做强信阳的红色文化和南阳的以张仲景、诸葛亮、张衡等人为代表的圣贤文化旅游,逐步带动驻马店等城市的旅游发展。中原中心文化旅游区以郑州为中心主推“禅武文化”、“北宋文化”、“商都文化”。依托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天地之中”、开封“北宋文化”、许昌“魏都文化”等开展中原中心区域合作。
4.市场推动。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来推动经济区要素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各市应共同协作,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统筹规划指导,提升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不同的定位吸引客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区域合作提供包容性的平台。各市间举办各种旅游展交会、论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互相提供信息,交流经验。发挥山西的运城、晋城、长治,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菏泽、聊城,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在区域地理方面的优势,扩大经济区之外的客源市场。结合各自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目标市场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宣传方式,主动积极推广,提高影响力。除了走出经济区,还要走的更远。扩大港澳台、日韩、欧洲、东南亚、北美洲等的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在产品宣传上要针对市场需求,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整体区域旅游竞争力。
要想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塑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首先,对经济区整体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定位。结合区域内各自的市场优势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刍议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及资源特点,应以“北宋文化”、“太极文化”、“禅武文化”、“殷墟文化”、“唐汉文化”、“商都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根文化”、“姓氏文化”、“圣贤文化”等文化资源为依托,整体文化旅游品牌确立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应走出以往古建筑重复建设的桎梏,升华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延伸文化资源的内延,加深客户体验,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把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切实增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窦颖颖.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 赵艳.中原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