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高校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阻滞性因素及改善意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03 浏览:110005
论文导读:
【摘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它是我国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对于高校来说,原本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教职工养老保险将会被并入与企业相同的养老保险模式轨道中来。文章从微观视角出发,充分了解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推行过程目前状况,以小见大,探究阻碍推行过程的因素,提出解决策略,探究高校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阻滞性因素及改善意见,以期探索出一条更加具体、更加科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养老保险社会化 高校 并轨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向来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关系到每一个公民晚年生活的大事。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是一种双轨制模式,由于它所带来的公平与效率不对称理由愈发突出,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要实行“并轨”的这一改革方向,并且在这个改革方向指导下我国已进行过多次试水,建立过多个试点城市以进“并轨”事业,但均以失败告终。高校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中属于事业单位,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改革与高校息息相关。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对于高校教职工、高校自身、国家和社会等多方面主体皆有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文将选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在充分了解该校养老保险社会化推行过程的基础上,探究阻碍推行过程的因素,提出解决策略及改善意见。

一、现阶段养老制度改革基本情况概述

不同于企业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个人缴费与养老金计发待遇直接接轨的办法,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发放扔按照其退休时工龄的长短划档,根据退休时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支付、发放等仍由原单位具体负责。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言,教职工的编制分为人事和非人事。2002年以后,新进入高校的本科、硕士人员均为人事编制,而非人事一般则是由博士担任。二者在薪酬方面是没有区别的,他们的区别在于社保的参加和养老金的获取方式有所不同。就人事而言,他们像企业员工一样,都参加社会保险,养老金的提取比率与社会上普遍实行的执行标准是一致的,即大致为个人8%,企业20%。就非人事而言,他们的养老保险来源于公费医疗,即由国家财政统一支出,养老金不扣除社保和医保的部分。尽管我国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决定于2014年7月1日开始推行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但是但由于文件的实施需经过先由出台与下达各省份,各省份相关机构制定计划下发给各单位,各单位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计划并实施这一流程,因此在具体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具体的实施计划也还未浮出水面。

二、高校推行养老金社会化的阻滞性影响因素

学者赵欣龙从事业单位人员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后发现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没有能够了解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秦学义从社会服务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服务仍然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缺乏“上帝”意识,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广大离退休人员的要求。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阻碍高校推行养老金社会化的因素。

(一)资金理由——庞大的资金缺口浮上水面

长期以来, 高校教职工的离退休费一直由国家和高校统包,每年列入国家和高校财政预算, 实行现收现付, 没有建立基金积累制度。现在要把高校从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中剥离出来,教职工的基本养老费由高校和个人共同承担,那么必定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资金缺口。资金缺口如何填补、钱从哪来,这是阻碍高校顺利实行改革的经济方面的难题。

(二)公平理由——从一个不公走向另一个不公

“并轨”改革之前,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8%,企业缴纳20%,那么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应为84%左右,但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金替代率已经跌破国际55%的警戒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大大高于同期的企业职工,达到90%甚至更高。显然,改革之前的养老保险双轨制是我国社会的典型不公理由。
“并轨”改革之后,若国家和事业单位自身拿不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过渡阶段即将产生的一系列理由,那么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虽普遍比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丰厚,但是事业单位职工挣得的工资却未必能与企业职工的相比,尤其是那些绩效优秀的企业职工的工资。
面对这样的利益机制的转变,高校教职工难免产生困惑的心理甚至是抵触的情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社会心理就像一面凹凸镜,会把社会影响放大或缩小。如若高校教职工的不满情绪得不到疏导,养老金社会化在高校的推行必将被阻碍。

(三)实施办法不明——无具体政策引导“并轨”改革

尽管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但后续相关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目前高校要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尚无制度可依。

(四)高校现有人员激励制度与未来“并轨”之后的养老保险制度不相匹配

高校的任职人员中有许多是社会上的高级精英人才,他们供职于高校的部分理由通常含有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能在自己不必缴纳费用的前提下提供充裕的养老金,晚年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使得他们可以专心于学术研究,无后顾之忧。
但以后,养老保险基金的费用缴纳将不再由财政统一支付,而是由国家、学校、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失去了一个吸引人才的砝码,旧有激励制度的激励效果减弱,使得校方在执行改革时缺少动力,半推半就,阻碍高校推行养老金社会化。

(五)缺乏执行过程中的监管

有高校教师表示,现在高校存在着行政人员专业素养相对欠缺、行政监督制度相对不完善等理由,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和资金动向不透明等理由,这无疑会损害高校老师的利益,易引发老师们的不满情绪,阻碍养老金社会化的推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rbxlw/lw45031.html上一论文:简论中国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面积超11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