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面对理由及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00 浏览:10657
论文导读:
摘 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双轨制”在社会上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国家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养老的公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各方面的阻力与理由。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事业单位推进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理由以及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探索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目前状况

90年代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施行的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90年代后,国家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确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屡次提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案,并尝试性地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2008年3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 5 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退休待遇与在职期间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等。 尽管该方案对于逐步取消养老保险“双规制”迈出了一大步,也反映出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坚定决心,但该方案的提出却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显得进展缓慢,阻力重重。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面对的理由

(一)划分改革范围脱离平等原则,缺乏公平性。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建立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把事业单位人员分为三类,其中承担行政职能的划分为行政机构,其人员纳入公务员保障体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其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公益性事业单位仍保留,此类单位的人员纳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于行政单位未纳入改革范围,使得该项改革无论是在被改革群体中还是社会公众中都引发了诸多质疑,改革进展缓慢。尽管政府通过媒体强调此举为试点,此后将延伸到公务员群体,但由于并未明确相关的过渡期,也没有明确的施行时刻表,使得整个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僵局。

(二)引发了被改革群体对改革后退休待遇的隐忧

现行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的差异不仅显失公平,同时也阻碍了人才的双边流动。目前,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虽然低于行政单位和一些垄断性企业,但其人均退休金是企业的人均退休金的数倍,再加上不用缴纳社会保险,而只是直接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因此优越性还是十分明显的。而面对此次改革,被改革群体还是有自己的隐忧。因为不同于垄断企业可以用丰厚的利润给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只能依赖于个人和单位缴纳水平,而对于国家财政如何测算和确定缴纳比例,是否能够使退休后的收入水平保持稳定和增长态势成为该项改革中最关注的焦点。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产生的财政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事业单位职工数量超过3000万人,老龄化理由日益凸显,现行的养老政策,退休金全部由财政负担而产生的巨大的财政压力也是促使改革进行的动力。而现行改革方案也不能作为缓解财政压力策略,因为施行的初期同样会带来财政压力。因为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仍旧按照财政拨付退休金的方式,刚入职或即将入职的新职工则按照新办法执行,而处于中间年龄段的职工,由于在改革前的若干年没有缴费,使得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基金存在资金缺口,而这笔资金缺口需要由财政资金来弥补,由于中间年龄段的人在事业单位职工人数中占有比重较大,因此国家还必须依据测算出的中间年龄段职工的退休比例和趋势制定出弥补该项隐形债务的时刻表,以保证该年龄段的人退休时养老金的连续支付和待遇的稳定。因此,弥补中间年龄段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缺口给各级政府近几年的财政带来了压力。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策略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与行政单位同时推进

不同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施行的是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政府雇员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同的缴纳义务,并享受相似的养老待遇。同时通过职业年金计划来体现政府雇员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在养老制度上差异性。国外诸多国家对政府雇员的定义是涵盖了公共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经营单位的企业人员,并未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一个独立的群体。
因此,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应该与行政机关同步推进,建立和整个社会群体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缓和多年来“双轨制”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履行政府公平、公正的承诺,另一方面统一的养老保险体制降低了管理成本,也消除了养老制度上的阶级划分。同步推行才能平衡现行被改革群体的心态,得到整个社会和舆论的支持,推动该项改革的快速、高效地进行。

(二)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探索符合职业特征的年金激励机制

近几年,职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一些优质企业中已经算是比较成熟地运作。国务院也在2011年发布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旨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按照前述经验来看,职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金的补充,但不同于社会保险,年金是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基金形式进行投资使得资金得到增值。此外,职业年金还具有激励性,职业年金可以与事业单位员工的职务、职称、工龄、核心技术和贡献等挂钩,建立起合理的缴纳和支付比例。例如,对一些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特殊岗位的技术人员分别根据地区、行业差异,建立起有别于一般雇员的激励型年金。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推动其在自身岗位上自我提升,努力工作。长期来说,该项措施是会有利于优化整个事业单位工作氛围,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正确面对养老保险改革给财政资金带来的压力

在进行养老保险改革之前,各级政府应准确对其财政状况进行评估。现在进行改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中的社会统筹部分、职业年金中单位缴费部分以及需要为中间年龄段的职工承担的补偿金和为已经退休的职工承担的退休金都需要从财政资金中支出。因此,对于论文导读: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协调当地的财政收支,并寻求政府的转移支付是一个重要的理由。在财政预算工作中,认真准确地估算来年由养老保险改革而产生的资金需求,确定是否存在资金缺口,对于保障养老保险改革的落实有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一段过渡期和适应期,现行“双轨制”的并轨是势在必行的,只有通过并轨,才能保证社保资金不会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老龄化而产生入不敷出。在改革前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压力是明显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中间段和已退休的职工人数会逐步减少,新人的缴付比例不断优化,财政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改革的过程中,养老保险资金池的资金会越来越大,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优化养老保险的缴付制度,更加规范、严格地对养老保险资金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养老保险金的高效使用,同时也能提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真正作用上的做到养老公平。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养老金调待机制存在的理由与倡议——基于2008年养老金上调的案例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01): 10
[2]李雅琳,毕睿琦,徐卫琼.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 法制与社会.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