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49 浏览:106806
论文导读:入诗境;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其策略,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各幅画面描绘出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如何教好文学作品,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一个重要理由。新课标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显然,文学作品教学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现代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刻。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难题,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教师要站到主导地位,起到主导作用。如何“导”,怎样“导”,教师要精心设计,力求通过“导”来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积极。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理由,引起学生的深思。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教师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策略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最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深思的策略。
其次,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学”,学无定法,但要得法,这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策略,主要有:读、悟、述、品、谈、诵等等。
“读”是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范读。
“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其策略,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各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学会“品”的策略;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谈”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其三,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评价要科学,评价要能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策略,也和其它文体一样,往往只停留在笔答试卷上。《新课程标准》强调“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并指出:“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对现代诗歌学习的考查,我多采用非笔答的形式进行。如:让全班同学每人选一首新诗,可几人合诵,也可分角色朗诵,自配音乐,利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进行。同时由大家选出十位评委,制定评分标准,现场打分,现场公布。学生兴趣盎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知识积极准备。朗诵会上,较为准确地再现了诗歌意境。通过朗诵准备、台上表演以及相互评价,使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现代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教师适当的“导”只是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培养才是第一位的。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njyyjxlw/lw39982.html上一论文:试议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点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