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韩国高等教育经验对中国高校构建创新型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启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23 浏览:21040
论文导读:外语院校的韩国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韩国语精读、听力、写作、翻译等课程占据了本科低年级学生全部课程的80%以上。甚至高年级的课程也局限于韩国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学生在跨学科、跨校选课时,困难重重。课程设置的过于单一、学科交叉兼容度低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胜任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二)
【摘要】在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韩国语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理念有待升级等理由亟待解决。韩国高校改革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资素质、开展国际交流、丰富社会实践等方面借鉴“他山之石”,构建更为高效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韩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 韩国高等教育经验
2095-3089(2014)03-0118-02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更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更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需要更多的富有开拓性、创造力、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阶段[2]。同志曾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强调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深思、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韩国语教育,乃至韩国语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子系统,也正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了高校韩国语教育的时代使命。
我国高校的韩国语教育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不到二十年的岁月中,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迄今为止,我国已有180余所院校开设了韩国语课程,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韩国语人才。韩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国家的优秀代表,其高等教育水平在亚洲名列前茅,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兴国的典范”。同为“后发型”现代国家的中国,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借鉴和吸收韩国的高等教育经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构建创新型韩国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和作用。

一、我国高校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目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出的韩国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社会人才需求。新时期的韩语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然而,一些高校的韩国语专业尚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偏于保守等理由。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设置单

一、学科交叉兼容度低

这个理由在专业的外语院校尤为突出。在一些外语院校的韩国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韩国语精读、听力、写作、翻译等课程占据了本科低年级学生全部课程的80%以上。甚至高年级的课程也局限于韩国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学生在跨学科、跨校选课时,困难重重。课程设置的过于单

一、学科交叉兼容度低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胜任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上强调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一些院校的韩国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了教科书上有关知识内容的传达,以及学生的听、读、记、背。忽略了学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在韩国语实际应用方面无法适应当下人才市场对韩国语相关人才的需求。

(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教学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在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中,权重更是微乎其微。于是,教师们纷纷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科研上。教学上,则只求“大致上过得去”。一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乃至人才培养质量。

二、韩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韩国政府将教育与人力资源看作立国之本,其每年在公共教育的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我国,乃至其他中等发达国家。战后,韩国仅用了30余年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任务,积累了许多值得其他“后发型”国家借鉴的先进经验。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韩国政府在上世纪末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以施教者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学分制度,使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韩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科目数量所占比例较低,学生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跨学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目,独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所选课程,在开学初学生还可以试听一、两周。如果学生对该课程的授课情况不满或者课程时间有冲突,可以选择放弃,改选其他课程。此外,如果学生修满本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课程七门以上时,校方会在其书上加注第二专业证明。近年来,随着高校间校际交流的深入,一些院校允许学生在其指定的国内外其他高校选课,并给予学分认证。如梨花女子大学、延世大学、西江大学等高校间已经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并不局限于韩国国内,许多韩国高校还鼓励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走出国门,对他们在海外高校所修学分也给予认证。这种学分互认制度下,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可以获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得以延伸,为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提供了教育环境上的支持。
韩国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其灵活的学制上也可窥一斑。韩国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休学机制,为学生在大学4年间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休学选择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休学期间或服兵役、或留学海外、或就业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灵活的休学机制不仅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人生提供可能,更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推动因素。而主动的学习正是高素质人才成长中的必由之路。

(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韩国高校国际化的道路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一方面,韩国高校为学生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大开方便之门;并积吸引进外国留学生,到本国高校入学学习。仅以建国大学为例,2007年时,该校留学海外的学生达到400多名,在学部(本科)和研究生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也到600余名之多[3]。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kjylw/lw22232.html上一论文:研讨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危害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