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辽宁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状况与路径选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19 浏览:48820
论文导读:济运转中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经济企稳基础尚未稳固,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尚未得以根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面对较大的阻力与困境。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辽宁省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辽宁省经
[摘 要] 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结构失衡理由仍然存在。本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投资消费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中存在的结构失衡理由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针对结构失衡理由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 经济结构;辽宁;结构失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

2. 030

[]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0050-0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性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辽宁省积极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当前经济运转中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经济企稳基础尚未稳固,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尚未得以根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面对较大的阻力与困境。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辽宁省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 辽宁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前状况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经济增长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辽宁省已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虽然产业结构、投资消费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短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面对严峻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1.1 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但现代辽宁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状况与路径选择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化产业体系仍不完善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辽宁产业结构仍然保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但内部也发生了细微变化,表现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上升。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78%,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0.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出现下降趋势的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攀升趋势,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83%,比2011年同期增长0.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的下滑主要表现为作为辽宁第一大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正逐渐减弱。2012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累计增速为9.8%,增幅较前三季度持平,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1个百分点,这是7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首次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载体和重大战略选择。辽宁工业呈现以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初级装备制造产业占主导的结构特征,而最直接体现生产力水平与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战略性新型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在调整期对辽宁工业稳定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规模仍较小,且企业审批周期长,难以较快形成明显增量。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平稳增长,但增速呈放缓态势。2012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757.3亿元和1 481.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和19.3%,增幅比一季度分别回落4.7个和9.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7.9个和17.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较大,与辽宁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
在后金融危机“调结构”过程中,国家限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等政策措施的力度。而辽宁工业由于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相对较高,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相对较多,难以及时、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变化,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理由进一步显现。

1.2 消费需求增势趋缓,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随着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项目陆续建成通车,电力、燃气等项目建设接近尾声或投产运转,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出现回落。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的减缓对缓解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矛盾有一定的成效,但消费需求的疲软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局面仍难以扭转。2012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为15.3%,较一季度和2011年同期分别回落0.2个和1.8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5.7%,比2011年下降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呈持续回落态势。消费增速减缓主要受到前期汽车和房地产市场的双双调整使得汽车消费和购房相关消费链疲软。

1.3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面对瓶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理由的根本途径。城乡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收敛,根据中国网财经中心统计的2012年前三季度 21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显示,辽宁省城乡收入绝对差值为5 944元,城乡收入比为1.52∶1,收入差距相对最小,且低于全国2.72∶1的平均水平,除辽宁、浙江、北京、天津城乡收入比低于2倍之外,其余17个省份的城乡收入比均超过2倍以上。城镇市场继续担当推动全省消费市场稳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农村消费增速稳步攀升,城乡差距有所缩小。随着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农村消费市场持续发展,城乡市场的增速差距呈收窄之势。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对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作用,而且也是关系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实现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面对瓶颈。当前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虽然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城市尚未将其市民化,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尚处于“半城市化人口”状态,而将其过度到城市人口,仍面对较多的瓶颈。

1.4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特征论文导读:

日益显著
按照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全省被划分为三大区域板块,分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以及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化特征日益显著。沈阳经济区更加倾向于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内向型增长模式,沿海经济带则更加倾向于外向型的增长模式,而辽西北地区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很低,更多依靠内部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从三大区域的平均城市发展情况看,前三季度沿海经济带平均每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505.4亿元,位居各区域首位,其次是沈阳经济区为1 399.6亿元,最后是辽西北地区为543.1亿元。这表明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沿海经济带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受区位特点及发展战略导向差异的影响,沿海经济带在投资、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高于辽西北地区与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水平。
2 辽宁省调整经济结构的制约因素
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所存在的诸多理由,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制约。这些体制性约束因素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遗存等。而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也决定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1 体制性约束因素是阻碍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性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尚不清晰。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要素资源配置中的权力过大,人为扭曲了要素资源的真实成本和,妨碍了市场以效率原则实行要素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转机制,并造成资源的滥用和浪费。财政分权体制对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职能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在对经济高增长的强烈追求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民生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造成地方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2.2 计划经济体制的遗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碍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比重较大,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国有企业比重过高不仅造成民营企业投资机会较少,发展缓慢,而且也导致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而生产成本过高,能源消耗过大,经营效益低下。由于社会责任和改革成本不断增加,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导致企业负债率过高,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企业债务理由和企业办社会理由成为国企改革的最大阻力。
3 推动辽宁省经济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辽宁省在关注经济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视程度较低,所投入的民生成本和环境代价不断增加,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辽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是辽宁经济维持可持续发展所亟需回答的现实理由。

3.1 培养主导产业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要挖掘相辅相成的产业合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分工高端移动,培育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新主导产业群。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贡献率和比较优势。重点跟踪限额以上传统服务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培育一批在市场拓展、新服务开发、质量标准化以及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各具特色的管理创新示范企业。通过政策引导、税收扶持等方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2 扩大居民消费,合理调整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调整,要挖掘稳定、持久的内生动力,在内部市场涵养消费力,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撬动外部市场。加快培育涵养内部市场消费力。推动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积极寻找存活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过渡期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城镇化推进步伐,尤其是利益分配要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以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

3.3 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和区域结构调整,要挖掘母城产业的辐射能力,形成互补互赢的梯度性生产体系和经济一体化格局,以整合区域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的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发展新市镇,实现母城产业辐射带动和城乡产业梯度对接。要以农村道路、水电、通信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母城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3.4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柏霞,李亮.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辽宁产业结构调整[J].开发研究,2011(5):53-55.
[2]温璐璐,王海涛.辽宁产业结构分析及策略[J].经济研究,2006(12):75-76.
[3]王大超,杨童舒.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辽宁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状况与路径选择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转变路径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4):301-305.
[4]王大超,赵慧娥.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鲍振东.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