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让教学语言散发魅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24 浏览:94130
论文导读:的知识短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发展他们的深层智力,帮助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运用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在教师启发性的语言艺术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三、深刻凝练,让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妙趣横生。教师高明的导入语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锤炼教学语言,使其充满生气,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让教学语言更具亲和力;提高素养,让教学语言更具启发性;语言深刻凝练,让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教学语言;亲和力;启发性;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那么,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锤炼教学语言,使其充满生气,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

一、转变角色,让教学语言更具亲和力

诚然,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如果教师总让学生感到高深莫测,那师生之间的距离将永远无法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也会在无形中竖起一道障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的课堂教学气氛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可与学生商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长短,教法和学法,作业布置的分量等,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应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成为他们的合作者,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气,迸发活力。例如教授《军神》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征求学生意见:“老师也想当一回刘伯承,让大家评价一下,同意吗?”教师商量的口吻一下子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了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再如“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老师也有不明白的理由,你们愿意告诉我吗?”“你们能上黑板给老师示范一下吗?”“你们愿意和老师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吗?”诸如此类的交流,丝毫看不到教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反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教师俨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群体中。商量的话语能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这不仅能使教师产生较强的亲和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争相发言,教师也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教师的亲和力。可见学生活跃的言语活动也正是由“商量”的风格孕育而成,学生满意的评价也都是“商量”教学的结果,师生教学中的“商量”正是平等的体现。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的转变,与教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亲和力,也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素养,让教学语言更具启发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课堂语言的启发性对发展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有重要作用。教师生动、含蓄、充满启发性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启迪学生心智,启发积极思维,启动创新力,让学生从“无知”到“半知”再到“全知”。以《草原》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学生领略了草原的美丽可爱后,教师可以问:
如果给你一支神笔,你将会描绘出草原的 ;如果你是“鸟的天堂”的主人,你会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 ;可爱的闰土就要离开“我”家了,他拉着“我”的手,难过地对“我”说 ;“我”也伤心地对闰土说 ;面对着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你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自豪地说 ;对建造万里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说 。
这一系列充满联想的教学语言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在教授《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请你说出理由。”有的学生支持愚公移山的执着,有的则批评愚公的笨策略,学生各抒已见,踊跃发言。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也在教师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为学生创设意境和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发展他们的深层智力,帮助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运用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在教师启发性的语言艺术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深刻凝练,让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妙趣横生。教师高明的导入语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调整上一节课的学习思路,消除课间活动的干扰,使他们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精彩的课文讲读,声声敲在学生的心扉上,有助于学生领悟深层情感,产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精炼的课堂教学总结有画龙点睛之妙,余味无穷。正如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性,发达的形象思维,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词汇,充沛的情感,同时能充分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只有下苦功学习、掌握、磨砺、捶练、积累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立体、形象、生动,才能吸引学生,拨动学生心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梅花魂》的游子情怀,《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渴望和平之声,《七步诗》中曹植的悲愤情感,《游子吟》的慈母情深,《中国少年》的豪迈气概……每一篇课文都让人爱不释手。教师在教学中应细细品读这些血肉俱丰的文章,用教材中的情感点燃自己的之火,用整个身心去捕捉文章作者的情感,静心体验这些情感,用饱含的语言去感染班上每个孩子的心里。例如,在范读朱自清《荷花》一文时,教师应以柔美的音韵,绘形、绘声、绘色,使学生在听读时不知不觉进入意境,唤起内心的视象,仿佛置身于荷塘边,感受着荷香、荷色、花姿,并在其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一句感人的话能振动心弦,一句昂扬的话能催人奋进。语言,伴随人类发展由始至终发挥着其不可替代而又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需要不断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适时变换角色,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同时教师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善于运用各种联想机制点染,将教学语言发挥至极致,使之熠熠生辉,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左小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dwxlw/lw50750.html上一论文:浅论音乐、文学的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