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例谈语文教学追问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97 浏览:19891
论文导读:记:追问,源于课文。追问,从教12下一页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或深化性评价不够深入、细致、精彩。同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如蜻蜓点水。看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质疑、深思、表达的学习品质与能力。如何转变这一目前状况呢?笔者认为应在课堂上多提倡追问式教学策略,以使学生深入研讨理由,培养各种思维品质。
第一,设置有深思价值的理由。学生一看书,或者一深思就能答出来的理由最好不要设置,这样的理由不需要集体研讨解决,学生自会解决。要设置理由,就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值得探究的理由来设计。那些让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感触多,收获多的理由,才是好理由。
第二,小组要充分深思,表达成文。该环节是交流追问的基础,必须扎实推进。要扎实推进,作为语文学科来讲,自然不能只是说,而是要书面表达。这样,就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研讨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三,小组内部充分讨论,积极研讨。该环节是实现追问式教学的有力铺垫。因为只有充分的组内交流,方可使追问碰撞出五彩的火花,从而绽放出追问式教学的鲜艳花朵。
第四,教师在追问中将理由研讨引向深入,才会真正使学生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该环节是追问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也就是研讨与生成的环节。追问,可以是学生问老师,也可以是老师问学生或者学生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追问点。这个追问点是指学生回答比较模糊的地方、学生回答响亮而不甚了了的地方、学生一知半解的地方、深度深思的出发点。这个点必须找准,这样追问式教学才会结出美味的果实。下面通过两个语文课堂教学实例来加以说明。

一、《登岳阳楼》教学

在这节课上,教师设置了一个理由:这首诗创造了怎样的诗境?先让学生自主独立深思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进行了书面表达。然后,把自己写的答案和组员进行交流。前面这些环节都做得很沉稳,也很实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在展示阶段,学生对诗境的概括表述词语很多。
但是其中一人的回答是这首诗创造了暗淡、混沌的意境。教师只是说回答不恰当,接着就亮出了参:开阔宏丽!然后就进入了“达标检测”环节。这里有两个疑点值得追问:一是什么是暗淡、混沌,这两个词用来概括该诗的诗境恰当吗;二是什么叫开阔宏丽,“开阔”好理解,那么“宏丽”又怎么讲啊。第一个疑点,教师应这样追问:暗淡、混沌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词语?“暗淡”一般指光色暗淡;“混沌”一般指混乱而没有秩序的状态,是天地初始如鸡卵的状态。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对“乾坤日夜浮”的误读,此句原意只是说洞庭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日月星辰就好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第二个疑点,教师可能受到学生追问或者自问:什么叫“宏丽”?“宏丽”的意思是宏伟壮丽,富丽的意思。结合诗句来说是指洞庭湖在东南方向把吴国和楚国分开,日月星辰就好像昼夜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写出洞庭景象之开阔,之灿烂,之壮丽。再加上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景象,诗人胸襟开阔,总体来看诗歌意境自然应是开阔宏丽。
通过这样的追问式教例谈语文教学的追问艺术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学,学生逐渐会积累一些答这类题的专业用语,逐渐掌握概括意境的策略,逐渐学会准确用词,准确表达。若不追问,学生只死记这些专业用语,下次遇见类似的理由,仍不知从何下手。

二、《虞美人》教学

教师在教授这首词时设置了一个理由: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为了学生研讨的方便,教师首先给学生解释了尼采及王国维话语的意思:尼采曾经说过,一切文学中我独爱以倾尽作者心血而完成的作品;而李煜的词,真的可以称之为是以心血谱成的啊。其次,请每名学生结合李煜的身世和《虞美人》谈谈对这种评价的理解,在练习本上表达自己的理解。然后,组内交流深思成果。最后班内交流达成一致见解:李煜亡国前沉湎声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逍遥娱乐,有超脱尘俗的情怀,故其词主要为摹写宫廷生活的作品;亡国后,他从一个国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皆血、感慨深重。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无限愁闷。《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一事一议”式的赏鉴,还没有挖掘出设置这个理由的多功能作用。于是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追问:为什么渗透了血泪的作品,深受读者喜欢或者成为经典作品?学生开始了热烈讨论,说的说,记录的记录,十分投入。经过小组再次讨论并展示,形成了以下观点:
这样的作品渗透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这样的作品渗透了作者对人生、社会深刻的感悟;
这样的作品灌注了作者的痛苦的温情;
……
种种观点说明:没有惨痛经历的作家,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不可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追问,并未停止。教师继续追问道:这样的作家,还有谁?
学生的思路被撞开,他们稍加思索,便说: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
教师随机提升,这就是古人所说:“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真实写照。
因而,如果我们要真正解读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一定要体察作家或诗人内心灵魂的真谛。如果要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把自己内心的真诚体验表达出来,而不要表达虚假的体验和情感。也就是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情。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实例,我们体会到课堂追问的艺术。追问点要把握准确,研讨要有耐心,研讨策略要善于把小事做成大事,把一朵花演绎成一片花海,用一颗石头激起千层浪,点引要多鼓励,多赞扬,多视角,多深入,不可听而不评,评而无力。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追问,源于课文。追问,从教论文导读:者开始。追问,落实于理由。追问,生效于学生。追问的火花,照亮了学生的思维,照亮了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继续追问下去吧。因为我们永远在教学的路上。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737200)上一页12
者开始。追问,落实于理由。追问,生效于学生。追问的火花,照亮了学生的思维,照亮了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继续追问下去吧。因为我们永远在教学的路上。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