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论当代情境空间审美体验与艺术表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82 浏览:23398
论文导读:
摘要: 情境空间是以塑造情境为特点的特殊体验空间,现实与虚幻融合、时空交织与转换、人的多感官参与等构成了其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达的主要特征。情境空间融合各种先进技术于传统建筑空间,实现了更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显示了人类的无穷想象力和技术进步的力量。以“体验”为核心的“情境”是观察和分析当代展示演出空间的重要视角,能给空间艺术设计带来新的启发和思索。2012年央视春晚演播厅是当代展演空间特点的一次极好表达。当代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重塑传统的建筑空间,甚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空间的体验与审美,值得设计界人士深入思索。
关键词: 情境空间;空间体验;建筑审美;空间表达;2012春晚
1009-055X(2014)01-0096-05
情境空间是以塑造情境为特点的特殊体验空间,现实与虚幻融合、时空交织与转换、人的多感官参与等构成了其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达的主要特征。
以“空间体验”为核心和基础的“情境”(situation)是主体全部感知与心理体验的综合,具有实虚同构、感知与想象融合的特点;而“情景”(scene)这一概念更多建立在对实体空间的视觉感知及其影响下的空间心理体验。
情境空间融合各种先进技术于传统建筑空间,实现了更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显示了人类的无穷想象力和技术进步的力量。对“情境”的研究是观察和分析当代展示演出空间的重要视角,能给空间艺术设计带来新的启发和思索。

一、空间的情境化表达是当代展

演建筑的重要特点
在人类不断拓展的想象空间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具有特殊效果的空间表现得到了极大发展,这既是传统建筑空间的补充,也是新的空间体验的源泉。这类体验空间尤其突出表现在展览、博物、观演等类型的建筑空间中。在当代空间情境消费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建筑空间的固有特征反而可能成为其不足:如当代建筑空间相对于传统空间单一视点的静态性具有更强的动感效果;而传统空间的“永恒性”则表明其不易灵活变动的特点,其立足于现实感的真实空间体验往往限制了人们对空间表现的想象力。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绚丽场景到2012春晚演播厅的亦真亦幻,从糅合多种高科技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到某些充满梦幻的商业空间,无不提示人们,这是一个体验式空间越来越成为消费对象的时代。这无疑会给空间艺术设计带来新的启发和思索。
当代空间设计与表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掘和塑造更具特色甚至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诠释对空间新的理解。展演空间效果的成功表达有赖于建筑空间设计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如果说3D电影“逼真”的空间感还算不上真正作用上的空间体验,那么当代众多展会、博物馆等塑造的非现实空间却是有着完整“现场感”的空间体验。[1]

二、龙年春晚演播空间达到了

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在2012年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龙年春晚)中,以舞台为核心的演播大厅的设计成为整台晚会最大亮点,完美地配合了节目的演出,尤其是对歌舞类节目完美的艺术表现起到了极大作用。
龙年春晚演播空间创作的成功,首先是策划创意的成功,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的演播空间完美地配合了每一个演出场景,把当代前沿舞台科技与民族传统和大众娱乐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全场景、大纵深的空间体验

春晚舞台打破常规框景式舞台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整个演播厅。舞台从之前的半圆形向观众席延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T”型台。拉近了演出者和观众的距离,产生了良好的现场互动,极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力。“T”型外伸式舞台增加了舞台的实际纵深,春晚主舞台上设计的四层背景墙则在视觉上强化了空间纵深感。通过LED显示屏覆盖近乎所有舞台地面、背景墙、台侧立柱等部位。其作用至少有两方面,一是“赋予”舞台各个部位的表面“材质”,实际上是提供与演出所需场景协调一致的画面,二是运用图像画面设计实现虚拟的纵深感,强化空间的效果。
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春晚舞台成功实现了接近全场景、大纵深的、富于现场感和震撼力的空间体验。这种体验的作用极大提升了“现场感”,电视画面也因为更多样的转播摄像机位、角度而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二)高清精美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

本次春晚舞美的最大亮点应该是高清晰的背景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配合每一个节目都制作了精美的图像,这些图像按上述全场景舞台的空间效果“量身订做”,运用全方位的大量高清显示LED呈现出来,效果确实是震撼的。
像仙鹤送福、水墨山水、红梅傲雪、百花争艳等一幅幅美丽的背景动画图像,很好地表达了晚会节目所需的“年味”、“中国味”等舞台氛围。
最奇妙的场景是演唱歌曲《万物生》时,360度全景显示的图像呈现出宛若仙境般的童话世界,完美配合了空灵的歌声,让人仿佛进入《阿凡达》的三维科幻世界;杨丽萍的舞蹈《雀之恋》在最后一刻背景幕巨大的孔雀开屏图像,把演员、孔雀道具服装和精美背景图像完美结合起来,惊艳全场,恰大好处地把舞蹈的感人魅力推向。

(三)动感而富于冲击力的场景变换

春晚舞台表现对情境气氛的把握,除了投影图像和动画切换带来的虚拟动感,春晚大量采用的升降、旋转舞台起到的作用更具冲击力。王菲、陈奕迅演唱《因为爱情》时,舞台地面时而变化成“洒满玫瑰花“的台阶和甬道,时而变化为流光溢彩的小演出台;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舞台地面则配合“长江、长城”的词句瞬时化为长城的模样,带来了极强的视觉感染力。

三、当代展演空间表现的主要

科技手段
当代舞台科技、展示科技使人类给展演空间这种特殊生活场景的无限可能的表现插上翅膀。单就观演空间的原型而言,从古罗马剧场奠定的空间格局至今没有本质的变化,然而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无疑给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和2012春晚等重大节事展演场所带来了全新的空间体验。

(一)新型显示和成像技术

LED显示技术:龙年春晚舞台使用了8000平方米的LED显示单元,创造世界室内演播视效单元面积之最,代表了当今广泛应用的LED技术的新趋势。
高清晰工程投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演出活动,最突出的例子是2008年北京论文导读:
奥运会开幕式,运用了大量声光电技术,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复杂、最先进、最大型的一次投影应用。开幕式采用的近150台高亮度数字投影机利用复杂的多组阵列、多机叠加的先进投影技术,塑造了完美震撼的视觉效果。如在鸟巢的“碗”边,或打出欢迎语,或投射万朵桃花绽放,或投射出星光熠熠的夜空;由10组投影机在地面投射出海浪滔天翻滚的画面,配合演员们缓缓划动船桨动作,变幻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巨船。
上述显示成像技术结合采用目前较先进的视频处理与智能显示制约器、图像拼接制约器,对整个舞台进行图像处理,在大量的高清图像素材配合下实现了节事展演空间所需要的多种图像特效。

(二)舞台机械

据介绍,2012年春晚舞台在设计上大量采用了高性能的液压和牵引机械系统,使舞台许多部位可以自由地升降、旋转,升降传动装置达304块,而升降速度则是传统机械升降系统的数倍,正是这样的速度差异,才造就了舞美设计师要求的冲击力。借助顶尖视频显示技术,春晚舞台可逼真模拟出各种环境,还可在不同场景前迅速切换。舞台地面可瞬间垒成块状山峦,也会刹那像水波那样起伏,还能如瀑布般飞流直下,水花四溅。龙年春晚现场360度大舞台,配合设计独特的高清视效屏幕,播放特效十分惊人,逼真程度让观众觉得身临其境。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中的巨型地球模型等也令人印象深刻。

(三)水幕、水雾、烟雾、激光等特效技术广泛应用

水幕、水雾、烟雾、激光等特效技术齐聚春晚舞台,极大丰富了舞台效果,如龙年舞台设计还使用了高9米、宽30多米的巨型水幕,使用了600多个舞台灯和一套激光灯设备。这类特效技术在近些年重要展会现场如广州亚运开幕式等都有不凡展示。

(四)大量高清图像和动画的设计和运用

与不同节目相配合的大量高清图像和动画出自一批数字图像服务商之手,这一块的工作量不容小看,数字图像服务在电影业、会展演出业等的强烈市场需求下已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

四、情境空间塑造中的“实”、

“虚”结合
传统建筑空间表现为“静止”的空间,人们习惯于用“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来描述建筑也就表明建筑空间“永恒”的特点。然而在技术进步的当代,无论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可变剧场空间,还是鸟巢策划而未实现的可开启式屋盖;从迪士尼乐园的动感体验到今年春晚的动感舞台,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是一个富于动感空间体验的时代。传统的“非建筑”式的动感体验正在越来越多地与建筑密切结合,如广州电视塔顶的动感摩天轮等。
大型展会如上海世,投影技术已成为除了实物展示以外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应积极深思如何主动适应这些技术对建筑空间表现带来的冲击。
由于大型节庆舞台是重大事件、艺术表现、情境空间的重要载体或发布场所,使市场有动力和资金支持运用每个时代比较新的技术和承担比较昂贵的成本。从这个作用上说,以往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学等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无疑会在特效空间塑造方面有更大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灵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新技术,它是计算机、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交叉与集成应用的综合产物。这种技术可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当前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嗅觉和味觉的模拟尚待研究[2]。
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三大特征。沉浸性(Immersion),又称临场感,指观众感到自己身临模拟环境中的感知程度。良好的模拟环境可做到真假难分程度;交互性(Interaction),指观众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信息的能力,如依赖数据手套“隔空取物”的操作。虚拟环境中有人的参与和反馈,使虚拟场景更具真实感和实时性;想象性(Imagination),是虚拟现实的设计者与使用者并行操作相互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特性。
虚拟现实技术当前在建筑领域内尚属于比较初级的应用,仅能初步满足现场感的特点,尚难以做到交互性和想象性。目前较为集中运用在会展、博览空间的场景设计和展示设计领域,如上海世的一些场馆采用了这类技术,龙年春晚的舞美也具有虚拟现实的这种初级特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更逼真的虚拟现实会更多运用到这类空间中。[3]
比如高清晰显示设备和图像创作技术的结合可以塑造更真实的空间感受,全息影像技术完全可能塑造一个与歌手缠绵对唱的逼真的“虚拟”三维影像;甚至可以想象未来的春晚,千里之外的观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亲自走进”春晚舞台,感受歌手近在咫尺的表演,甚至还可以围拢上去找他们签名。
我国一些演出团体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歌剧院与拥有国家唯一的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的北京理工大学达成共识,未来将整合双方的优势,在舞台表演上引入数字化高科技。重点研究立体影像呈现技术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探讨虚拟技术在文艺表演生产流程的创意、编排、演出、推广、评估等各环节的应用。[4]

五、从2012年央视春晚舞台解读

当代情境空间的特点
作为全国受众最多的综合文艺节目,春晚的观演空间特点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当代情景空间的特点,引发我们的诸多深思。

(一)凸显高新科技力量

近年来的春晚明显地增加了科技含量,龙年春晚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对各类最先进的舞台技术的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这表明,表现技术甚至凸显高新技术的统领地位已成为特效空间表现的必要内容。从情境塑造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出作品创作质量的提升难度和众口难调的情况,绚丽的舞台效果更容易得分。近年来的重大演会,这一倾向越来越明显,制作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是大众性娱乐盛宴所必须的。(二)快节奏
春晚在整体演出气氛的把握上,明显适应当代娱乐文化,呈现快速场景变化、节目“串烧”、画面变化快、节目本身兴奋点多等特点。慢条斯理地演绎一整段纯粹的京戏在春晚舞台上几乎绝迹。这也反映出当代情境空间时空变幻的突出特点。

(三)冲击性感官体验

超大的高清屏幕、全息影像、宛若仙境的场景设计、快速变化的动感多模块升降舞台、水幕、烟幕、激光等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如同美国电影《阿凡达》带来的视听效果,这些在一般现实论文导读:
空间场景中罕见的情境塑造集中反映了当代娱乐文化的消费特点。

(四)追求现场感和互动性

观演空间追求的现场感反映的是观众渴望和他人一同欢笑、一同感动的心理需要,尽管他可能已听不清歌唱者的声音,这一点深刻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尽管春晚为全国观众塑造的是模拟的“现场感”,实际只有少数人能在现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帮助人们更容易实现现场感、参与感和互动性。

(五)高投入与高消费性

龙年春晚为了达到特定舞台效果,现场动用了一百五十人的庞大幕后制约工作团队,舞美效果的造价据估计达15亿元之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广州亚运会等展演现场的空间效果更是不惜工本。这种高投入与高消费是当代情境空间的又一典型特征。

六、对情境空间未来发展的思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情境空间的艺术表达,乃至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体验形式越来越离不开高技术的运用,艺术和技术的关系理由始终是值得思索的大理由。当代科技给艺术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效果和表现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突和困惑。未来体验空间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值得人们认真思索。
情景空间的塑造,使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与感受,这种亦真亦幻的空间体验或许会成为未来空间创造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类空间中如何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是空间设计师未来要考虑的课题,是实现特殊情境空间的必由之路。
很多研究者都提到电影塑造或表达的时空观念,的确,电影是发挥人类时空想象力的重要工具。未来的博物馆也许可能实现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表现的那样,参观者能“回到”以前的空间场景和“真实”的虚拟人物动物直接交流。传统的动感方式如缓缓转动的摩天轮、旋转餐厅、动感飞龙、电梯、自动扶梯(道)及其它传统技术,都将相形见拙。
然而,强烈的、过度的特效空间体验如果与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缺失结合,可能造成情感依赖,会损害人类发展。如同美国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中描述的那样,人们可一层一层进入经过设计的自己的梦境空间,有的人甚至迷失在这虚拟的“美好空间”难以自拔。
从受众视角看,在信息时代,年轻人日益“宅化”的背景下,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充分结合情况下,或许大多数空间体验可在家里完成,家庭影院将升级为家庭“情境体验室”,给未来住宅设计带来新课题。或许有一天不再需要真人去演唱,而出现以虚拟代替真实的错位感,正如现在网络交流对直接交流的冲击与某种程度的取代,这些或许会深刻影响未来的文化生态。
从特效展演空间的生产和消费来看,这种短时、新奇的空间体验消费无疑是一个繁荣社会所需要的,不过过度消费化倾向则容易使建筑空间艺术走向“布景式”甚至“媚俗化”;未来梦幻般的空间强调了感官的刺激和真实的虚幻,是否有可能反而消弱了某些空间情感的表达,是否会造成建筑艺术快餐化消费倾向,进而深刻影响公众建筑艺术审美。
从当前特效空间的创作主体看,主要是舞台与展示设计及相关技术人士,建筑师大多处在边缘地带,或是被动配合地位,这不利于更全面的体验空间的塑造。
每个时代都试图超越以往的艺术经典,但超越的大多是形式;或许经典没必要去超越,因为社会发展需要新的语境下产生新的“经典”。从这个作用上讲,或许未来特效空间的发展与传统经典是并行不悖的。
参考文献:
[1] 伍端 空间的叙事认知:电影实时三维虚拟现实生成的运动视觉经验[J]. 建筑师 2008,Vol 136(12):43-49
[2] 邱浩修交互式建筑的实虚共构设计策略[J]. 世界建筑 2011,(2):134-137
[3] 张菁建筑虚拟空间发展理由探讨[J]. 华中建筑 2008,Vol 26(1):73-77
[4] 周均清,王乘,张勇传 虚拟空间设计与情景消费时代——一种另类空间及其产业的重新诠释[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Vol 1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