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艺术真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3 浏览:11285
论文导读:
收到家正先生馈赠的新书《艺术的真谛》 [1],乳的封面透示出清新淡雅的味道,心情十分愉悦。在我接触范围中,家正先生是一位和蔼而善于深思、有着自己独立思辨轨迹的文化领导,他平时的言论,与人闲谈也好、演讲也好,总有独到的角度和内涵,常常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思索与反刍。读这本书,这本他自认为更多展现了主观感受和个体情怀的书,他的情感和心态、他的深思轨迹显示得越为清晰,这确是一本透露了他心灵信息的书。感觉得到,他自己也很珍爱这本书。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不同当然首先是它的“杂”,集结了作者的论文、报告、演讲、评论、小说、杂文、散文、小品文、序跋乃至诗歌,简直各种文体包罗无遗,古人称之为“五杂俎”之类。不同又在于它的文风,无关文体、无论长短,基本写作模式都是深思性的、感悟式的、蒸馏态的,总在咀嚼一些哲理、提炼一些领悟、捕捉一些情感,传达出沉思默想的结晶,因而文字往往类寓言,常常短小精致、干净洗练,挤不出水分——在这文字和语言进入极度膨胀与爆发的时代,文章写短尤其难得。不同更在于它深思理由的角度之集中:无论何种文体,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文化与人生,都在探讨文化中人与社会、与环境、与历史、与艺术、与自然、与动物、与他人的关系,透示出作者深思、思绪、思路的整一性——一路读下来,你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它内在精神的完整:作者文化心态的完整呈现。 是社会身份和深思选择的制约还是发抒?作者似乎永远都在沉思文化的内涵。他从各种角度寻求答案:“文化即人。 ”[2]“文化就是沟通。 ”[3]“文化是心灵的乳汁” [4]。“文化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群体存活状态和愿望的反映,同时,又对于人的存活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5]“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存活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 ”[6]他进而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7],以及从认知、情感、、价值观四个方面去对它进行考察和索解 [8]。他的结论是:“文化的确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文化的根本价值不在经济,而在精神层面。发展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9]“文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对人的教育、启迪、陶冶的功能,常常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10]作者反复声言的目的是想启迪世人、提醒当政,试图扭转和纠正什么吗? 他也思索城市。城市是什么?“城市是市民的安居之所和精神家园。 ”[11]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城市建设和管理也呼唤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12]。“一切成功的城市,总是把普通民众的疾苦和公共的诉求作为重点放在心上,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灵魂,即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13]城市“需要有畅通的车道和开阔的广场,也需要有安心漫步的小路和静谧的树林;需要繁华和热闹,也需要安静和自然;需要新奇和时尚,也需要记忆和眷恋。 ”[14],城市因而需要文化。“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断发展着的有机的生命体,而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 ”[15]不同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个性,构成它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城市及市民赖以存活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们首先应该是保护,其次是建设、优化,然后才是利用。 ”[16]“发现、界定、保护、传承和拓展城市的文化个性与特色,方可构建起轮廓清晰、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神采独具的城市文化形象。 ”[17]而“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是人们存活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子孙的责任。 ”[18]确实,我们缺乏理性深思和人文设计的新兴城市文明,需要深刻反思了。 至此,你已经能够感觉到,这本书其实是一部文明忧思录。不是吗?请看它忧思时事:“一面是发展变化,目不暇接的新事物,一面是乱七八糟的烦心事,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转型期难以避开的现象么? ”[19]你看它讨论城市的混乱:“我们赖以存活的城市家园不同程度地面对着记忆消失、面貌趋同、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诸多理由。城市的发展不断地满足并刺激着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精神上、心理上的慰藉和憧憬却在不同程度地失落。 ”[20]你看它哀感艺术的庸滥:“我们走进书店、商场,浏览报亭、书摊,官场的权术、商场的谋略、情场的技巧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差不多都赫然标着‘艺术’二字! ”[21]其结果是:“楼层离地面越来越高了,而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了,离人气越来越远了,甚至,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22]“经济在快速发展,生活在不断改善,然而,人们活得好像并不那么自在。内心深处,让我们眷恋、产生归属感的某些东西正在悄悄远去;血液之中,让我们赶到温馨和踏实的某些元素仿佛正在慢慢地流失。新奇的事物应接不暇,恍惚不安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人们在眼花缭乱中感受到单调,在热闹和喧嚣中品尝寂寞。 ”[23]作者因而发问:“我们究竟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究竟期待一个怎样的世界? ”[24] 事实上,作者是有明确结论的: “人类不可能征服自然,只能逐步地认识自然,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自然友好相处。 ”[25]他看到: “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浅薄,使人做出很多愚蠢而不可思议的事情。 ”[26]他看到: “人类正在渐渐陷入一种难以救治的现代孤独之中。 ”[27]他看到: “人们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去探索那无穷的宇宙,却往往忽视了另一个宇宙,这就是人的自身。 ”[28]他看到:“现代生活中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是对情感的忽视。 ”[29]对此,他称之为“城市荒漠化现象” [30]。 这些,影响到作者的心境,他因而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状摹、勾划出自己这种心境。小说《老人与树》通过一位因生活方式转变而产生失落心理的老人,把作者说不明道不白的惆怅借树说出:“这么老的树,搬动移栽,水土不服,要遭一劫了。 ”[31]散文《春雪》则触摸老人被欺骗和冷漠摧残殆尽的同情心:“如今真假混杂,论文导读:
让他心烦意乱,纠结不已。但听多了,见多了,感觉也就渐渐地麻木了,迟钝了。 ”“碰着了,也只得狠狠心,就当没看见。虽然,也还难免有点儿纠结,但慢慢地,也就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不冷漠也便冷漠了。 ”[32]看到不断扩张的城市广场,老人的感触是:这么大一片土地,平平整整的,如果种庄稼,一年该会收多少担粮食哦! [33]变成了服务员的农妇,看着变成了宾馆的土地:城镇的楼房舒适敞亮,可心里,总不踏实。现在的生活还算不错,只是,每经过这座大楼,心里便有点儿落空。 [34]这些感觉尽管是借人物的嘴说出,难道不是作者的夫子自道?他因而更进一层探求人心善恶:《雪貂》哀伤地描写了人利用雪貂的善良对它进行加害而谋取钱财之事,告诉我们“对于善良的怀疑和绝望,正是残忍之所以发生和蔓延的根源” [35]。虎园野化训练中,老虎的扑食攫杀成为观众的刺激性看点,作者感到的是“东北的晚秋竟是如此的凉气逼人”[36]。对儿时家乡自然山水的温馨记忆、对繁华日子里寂寞心情的体味、对破坏自然戕害人心事物的极度反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使我们感知,在作者心底深处,永远守护着一方绿荫,守护着一个纯净的文化心灵。 本书因而记录下了一位老人、一位睿智长者充满悲悯情怀和忧患之思的心绪。他曾在劝学时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嘱托:要有慈悲情怀、忧患意识、精研穷究的学术精神。这些,都体现在他的书中。他访证严法师 [37]、与人们谈论什么是宗教的真谛,找到的结论就是 “心存慈悲”。人心如此: “只要您心存慈悲,善待他人,信教与不信教,信什么教,其实,都是无所谓的。 ”[38]艺术也如此:“艺术的高尚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深蕴着慈悲情怀的审美活动。 ”[39]而忧患意识则化为他的自觉心态:“文化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在大家都头脑发热的时候,能够保持情形和冷静,保持一种忧患的意识,并且能通过自己的作品以这种忧患意识告诫世人。 ”[40]他是在自励也是在身体力行。因而,他对于深思对象一个个精研穷究。 精研穷究的结果是令这本书里充满了哲理,时见警句隽语:“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 ”[41]“科技是理性与能力,而艺术是灵性与情感。 ”[42]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欣赏艰难,是对人生艰难曲折的参悟和欣赏。 [43]“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化文;文化是干什么的?以文化人。 ”[44]“艺术将赋予科学以善良的情感和人性。 ”[45]“人们喜欢 ‘永垂不朽’这类赞扬和评价,离开精神的遗产,任何人都无法享用它。 ”[46]这些警语真正是振聋发聩、字字珠矶!正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把他的人生体验娓娓道出,使你参悟到某种人生道理和文化法则。 然而还有他的诗。作者心中的天真童趣和青春朝气不泯,因而有诗歌创作。他写布谷鸟、写故乡的小河、写幼年、写衰老、写回忆,也写哲理:“坦率 /是维护尊严的法宝 /也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 /逢迎 /不过是虚幻的蜃景 /敞开心扉 /才会有真正的沟通。 ”他更写人生: “人生真的不容易 /历不尽的艰难困苦 /看不透的来龙去脉 /辨不清的是非曲直 /了不完的恩爱情仇 /人生其实也简单 /一句话——推己及人 /四个字——忠孝节义。 ”[47]他的诗歌与文章一样,一以贯之的意绪是悲悯和忧怀。他甚至在《雨花台》诗里,推己之心写雕像心境:“慈爱 /温暖着女孩的梦境 /欣慰的泪水 /在烈士眼中洋溢 /为何 /还含有些许凝重 /有一丝忧虑 /隐约眉间? ”[48]作者评论别人诗歌时曾提及:“慈悲情怀和忧患意识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他在此类诗作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使他的作品浸润着一种悲悯的情绪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49]这不恰恰是他本人诗歌情怀的写照? 然而他还更有奇文《人问》 [50]。“,生灵涂炭,伤及无辜,祸及幼童。 ”作者悲愤之余,神志迷离,梦游天庭,诘问天帝:“天理安在?慈悲何存? ”谁想天帝作答:天地运转,自有其轨,天灾可悯,人祸难防,遂例数人世劣行:“狂言妄举,急功近利,自毁生境,屡见不鲜”;“同类相残,弱肉强食,争战杀戮,自古未休”;“锱铢于一己之私利,冷漠于他人之冷暖,见人顺达则妒生,遇人挫折则窃喜”;“诚信缺失,伪劣横行,劫暴利于私囊,致他人以残伤”;“穷则戚戚,富则惶惶,飞黄腾达而变态,腰缠万贯而空虚”。天帝语:凡此种种,人类之自戕,与天何干?作者语塞,颓丧欲返,天帝附耳说: “人不自救,天复何为? ”将他轻轻一推,化作青烟散去,天庭亦轰然消失,原来是南柯一梦。此作袭屈原《天问》笔法乎?承汤显祖“二梦”神韵乎?抑或奇情异想自铸丽词乎? 这些都使我惊喜。惊喜在于,从这些作品看,从政一生的家正先生从来没有忘却自己的文化人身份,没有被庶务泯灭了文学本性,没有因繁忙与冗杂放弃了精神原旨,反而,因经历所及,更加扩展了反思现实的视野、眼光与能力。他其实十分强调写作: “人需要一点诗的情怀。 ”[51]他说:“当浅薄、浮躁之风盛行之时,如果能够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心境,以‘但写真情与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的心态,写一点诗歌,或者别的什么自己所喜欢东西,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怡然自得、令人羡慕的状态么? ”[52]他本人就一直保持了这种状态,并把它提升到守护心灵的高度来看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同时,是否也应该从自己的心境和环境出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呵护心灵,同时也有益他人的存活方式和生活方式呢? ”[53]看得出来,他十分认可与满足自己的这种状态,并为之骄傲与自豪。孔子早就提倡过: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4]千百年来,古人一直都在推崇这种生活实践,而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 可贵的是,尽管悲悯,尽管忧虑,他从来没有丧失对未来的美好企盼。《青春在微笑》是一首纯情的老年感怀诗,蓬勃着人生的乐观与旷达:岁月 /离开我的身体 /生活/浓了经验 /淡了色彩 /多了宁静 /少了澎湃。夕阳 /抚慰我的寂寞 /衰老 /悄然走来。然而,青春 /不会衰老 /也不曾远去 /它正调皮而神秘地向我微笑 /似乎在说 /好奇论文导读:
永在 /我便永在。忽然发现 /人生 /短了过去 /长了未来 [55]。他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憧憬:那只梦中的布谷鸟,轻轻地吟唱,温润了天空、土地和心灵,因而世界一片葱茏。 [56] 守护文化心灵,是贯穿全书的主旨。我因而更愿意把这本书,读作一本有关“文化的真谛”的哲思录、静虑记、情感束和寄言集,不知你是否同意? 注释: [1]孙家正《艺术的真谛》,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2][7][16][17]《魅力何来》,第47页,第47页,第45页,第48页。 活》,第42页,第42页,第42页,第43页,第44页,第44页,第42页。 第36第36页,《城市家园》,[11][12][18][20] ]5[ 页,第37页,第39页,第35页。[6][8]《文化视角看江西》,第59页,第60页。[9][10][40][46]《文化价值及文人风骨》,第93页,第94页,第95页,第96页。[15]《我们需要一种虚怀若谷的》,第65页。[19][32]《春雪》,第21页,第21页。[21][26][28][38]《艺术的真谛》,第24页,第25页,第25页,第26页。 《文化与人生》,[24][25][29][39][44][45] ]23[ 第99、100页,第100页,第111页,第104页,第105页,第97页,第101页。[31][33]《老人与树》,第7页,第6页。[34]《贵宾楼记》,第221、222页。[35]《雪貂》,第9页。[36]《野化训练》,第13页。[37]《花莲访证严法师》,第123页。[43]《随感三则 ·欣赏艰难》,第15页。[47]《祖父谈人生》,第242页。[48]《雨花台》,第202页。[49][51][52][53]《人需要一点诗的情怀》,第132页,第131页,第133页,第133页。[50]《人问》,第76—78页。[54]《论语 ·阳货篇第十七》。[55]《青春在微笑》,第214—220页。[55]《窗外有只布谷鸟》,第199,200页。